浅述剩现象的家庭原因

时间:2013-05-15 15:23 来源:发表吧 作者:付淑薇 点击:
浅述剩现象的家庭原因

        摘要: 过了适婚的年龄却仍然未婚的青年男女被称之为剩男剩女,而时下,剩男剩女盛行,大龄大军日益壮大,这种剩现象的产生纵横交错着各种各样的原因。本文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探索这剩现象产生的背后,与父母及家庭教育有关的原因。

        关键词: 剩男剩女;剩现象;家庭教育;性教育
 
俗语有云: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甚至是必经阶段,它意味着思想的独立和责任的建立,意味着与原生家庭相脱离。婚姻生活是幸福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婚姻更是与人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未婚女性比已婚女性的死亡率高 50% , 而未婚男性则比已婚男性的死亡率高 250% [2]。然而当今,这么个重要的大门,却有一批人仅仅徘徊在门外,迟迟未入大门,而这批人就是被称之为剩男剩女的青年男女,这种现象被称为剩现象。之所以被称为“剩男剩女”,是因为到了婚嫁年龄却还单身,所以被认为是“剩下了”。网上对“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划分:25岁以下不属于“剩”的范畴;25岁至27岁为“初级剩客”,这些人还有勇气为寻找伴侣而继续奋斗,故称“剩斗士”;28岁至31岁为“中级剩客”,此时属于他们的机会已经不多,又因为事业而无暇寻觅,别号“必剩客”;32岁至36岁为“高级剩客”,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存活下来,事业潇洒却依然单身,叫做“斗战剩佛”;36岁往上就是“特级剩客”,事业登峰造极,然而爱情也渐渐飘离,被尊为“齐天大剩”。据上海市结婚登记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男性初婚平均年龄28.64岁,女性初婚年龄26.43岁[3]。另据倪晓锋报告,30岁~34岁,35岁~39岁这两个年龄组的未婚例分别达到9.71%和4.82%。30岁~35岁女性大龄单身人口的比例也由1995年的0. 8%上升到2.13% 。20岁~ 24岁年龄组中, 男性已婚者已从10年前的31%下降到21%, 相应的女性也有近10个百分点的下降。25岁~ 29岁年龄组中, 男性已婚者下降的幅度更大:从10年前的80.8%下降到现在的69.5%,下降幅度超过 10个百分点[4]。总总迹象表明,大龄大军在日益壮大中。而在这剩现象的背后,纠结着怎样的家庭教育原因?现浅述如下:
父母自身的偏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之一,尤其在个体成长的早期阶段,父母对其灌输的观念以及父母的行为对其今后的成长和价值观尤其是爱情婚姻家庭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一)认为学业、工作比婚姻更重要
很多的父母认为有金钱就有婚姻,在他们的眼里,只要孩子成绩好了,将来就能找到好工作,从而就能找到好对象。婚姻说到底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有了好收入,还愁找不到好对象。认为经济基础是第一大要素,督促孩子“忘我”的钻入经济实力累积中,忽视了爱情婚姻家庭,忽略了爱情婚姻家庭的其他要素。
(二)父母婚姻的不良影响
父母亲的身教示范像空气一样,存在于孩子生活的每一天当中。孩子一天天长大,一点点学会了怎样看待、解释事物,怎样体会、表达情绪,怎样与别人互动。家庭的文化环境熏陶着每个成员:平等还是控制,完美主义还是顺其自然,公平交流还是指责谩骂,畅所欲言还是不准表达,正面解决问题还是保持问题的存在。长期在父母吵架等恶劣的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性格会受到影响,爱情观和婚姻观也会受到父母婚姻的影响,对婚姻潜意识里的不信任,导致迟迟不敢进入婚姻的殿堂。
(三)没教会孩子爱的能力
弗洛姆认为,爱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能力。父母对孩子的爱关键在于父母是否有爱的能力。在弗洛姆看来,只有创造性的健全人格,才能使自己成为成熟的人,拥有爱的能力。自爱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的健全人格的重要标准。“一个真正自爱的母亲,不是通过压抑自己对生活的爱和向往,不是压抑自己的成长和创造性并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是一种负担,她的爱是对自我和所有生命的肯定,是从内心深处流露出的对孩子成长的关心和促进。被一个自爱的母亲所爱,比被一个‘无私’的母亲所爱更能使一个孩子感到幸福。”可见,要使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获得爱的能力,成人首先要学会自爱,健全自身的人格,主动体验生命的价值,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够被自爱的父母所爱的孩子也许并不多。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这样一些来自父母的抱怨:“为了你,我放弃了工作” “为了你,我牺牲了我的爱好和追求”“为了你,我……”。而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太爱孩子,而是因为他们要以此来弥补自己缺乏爱孩子的能力[5]。于是,孩子未能获得爱的能力。
(四)父母对孩子婚姻的期望偏差
中国的很多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生命的延续,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常常承担着双亲的人生希望、价值和兴趣。父母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对待孩子,代替孩子做决定,过于操心孩子的生活,比如说,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伴侣,应该怎样安排婚后的生活,过分的干涉孩子的生活、自由和情感[6]。同时,大部分的父母总期望自己的孩子占上风,一味的单方面的占上风,即使是在爱情婚姻家庭中也一样,以至耽误了子女的婚姻。
父母爱的方式过于极端
父母对子女极端的爱是造就剩男剩女的重要原因。这种爱的方式的父母,从子女出生那天起,孩子就成了父母生存的唯一目的了,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父母几乎为孩子安排好了一切,甚至孩子的孩子的问题都为之解决了。而这个过程中孩子独立的能力的形成受到了遏制,独立的生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与人沟通和交往都受到的影响。
(一)无条件满足
在生活当中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纵容孩子的任性行为,对孩子的言行举止不作任何要求,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不仅导致孩子的依赖性,而且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贪心的恶习,养成不懂得珍惜、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生活态度,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不能独自面对未来的生活,致使对建立亲密伴侣关系迷茫,对成立家庭彷徨,不能独立承担家庭的责任。
(二)过于严苛
过于严格要求,铁面无私,不讲情,对待孩子“狠心”“冷酷”,一味要求孩子“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重视心灵培养的教育,孩子感受不到温情,甚至感受不到爱和包容,致使孩子过早地世俗化,待人处事冷漠,失去童真,缺乏爱心,不知爱为何物。
总之,极端的爱致使孩子没有培养起来爱心和责任心,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无法担负家庭的责任,进入组织家庭的角色。
家庭性教育缺乏
陈一筠在“第二届四川省性社会学与性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如果爱能让孩子变得更积极、更优秀,这就是性教育的成功。家庭在我国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要给家长开展性教育,他们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其认为性教育的关键在于精神,是把原始的冲动转化成爱。会爱人的孩子,会为对方学会保护和珍惜,学会让自己变得更好。如果爱能让孩子变得更积极、更优秀,这就是性教育的成功。而现在剩男剩女增多,原因之一,是因为缺乏性教育的后果。父母应该懂得正确看待孩子,因为的确有一些心理区域是老师和家长无法进入的,他们需要从朋友甚至从异性中寻求。到了一定年龄,青少年有生理上的反应很正常,在自然的条件下和异性公开地接触,相处过程中产生的磁场,会使这些生理反应自然释放,这是最积极的引导方式。而在这过程中学会爱。
综上所述,人从小成长的家,也就是有父母的那个家,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形成,以及情感体验和表达,更为个人长大后的人际互动的模式和方式定型,剩现象产生的背后,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原因,父母与家庭的对个体影响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G lenn N D. The contribution of marriage to the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of males and females [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Relations, 1975(37): 594-600.
[2] 曹欢. 婚姻状况与心理疾病 [J]. 社会, 2003 (3): 10-11.
[3] 刘廷华. 论剩男剩女现象的制度原因 [J].宜宾学院学报, 2010, (03):37-41
[4] 倪晓锋. 中国大陆婚姻状况变迁及婚姻挤压问题分析 [J].南方人口, 2008 (1): 59- 64.
[5] [美]艾.弗洛姆. 爱的艺术 [M].李健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6] 张怡筠. 幸福其实很简单 [M].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7.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