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案分析的行为矫正策略的应用

时间:2013-11-17 15:49 来源:www.fabiaoba.com 作者:吴丹艳 徐丽华 点击:
  一、提出问题
  课堂管理是老师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石,有效的教学常常离不开管理好的课堂。随着教师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课堂管理问题也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
  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教师经常面对的问题,也是他们最觉得棘手的事情之一。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1]。课堂问题行为是消极和负面的,并且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大多凭经验来解决学生的问题行为,没有学习过此方面的专业知识,也很少与其他同事交流。因此,当教师面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时,常常无法将轻微的问题行为和严重的行为障碍区分开来。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还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产生不良的后果。尤其在小学中,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课堂问题行为就表现得更加明显。
  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课堂问题行为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同时,他们也都提出了很多解决措施。比如:美国学者KennethShore针对六种课堂问题行为(上课时打瞌睡、在课堂上大叫、书桌杂乱无章、擅自离开教室、制造噪音和小偷小摸行为)[2]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解决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提供了帮助;又如,行为契约也是美国课堂管理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行为矫正在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中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行为矫正是涉及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和矫正的心理学领域。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研究领域集中于人的行为;程序和方法以行为学原理为基础;行为矫正强调当前环境事件的重要性;行为矫正对行为矫正程序进行精确的描述;行为矫正通常由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实施;行为矫正强调行为改变的测量;行为矫正不再将过去的事件作为引发行为的原因加以重视;行为矫正拒绝使用对行为的潜在动因进行假设[3]。
  行为矫正已经在很多领域中得到应用,帮助人们改变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其中,行为矫正学研究的进展,使教育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行为矫正学不仅在特殊教育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在一般的教学上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通过行为矫正学,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关系等到了改善,教学方法也有所改进,当然,更重要的是课堂上学生的问题行为也得到了发展性的解决。本文就是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在小学课堂问题行为中的应用。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本文主要采用个案追踪研究的方法,通过课堂观察、文献学习以及访谈法对临安市岛石镇中心小学的一名四年级学生进行研究,力图通过行为矫正方法帮助其改善课堂问题行为。本文主要是通过语文课上观察被试的课堂表现,记录他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同时,通过与其他教师的访谈,了解被试在其他课堂上的行为。除此以外,本文还与被试的家长进行了沟通,从家长的角度了解了被试的一些表现。
  帅XX,男,岛石镇中心小学四(2)班学生。帅XX是班里唯一一位没有同桌的学生。他的座位永远都与讲台前并排,而且无论其他同学怎么换座位,他从来不用换。
  语文课上,帅XX一直都很"活跃",但这种活跃不是表现在回答问题上。每次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他能认真听讲的时间都不会超过3分钟,随后就会做各种各样的小动作,比如:玩尺子,折书页,看其他与上课无关的书等等。一般老师都会提醒他,经老师提醒后,他才会收敛一点,能坐端正,但稍后又忘了,继续玩。当老师走下讲台,站在第二排以后讲课时,他的小动作更是夸张,会在老师背后做鬼脸,扮无厘头,搞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无心听课和学习。
  另外,有时候老师要求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或自己读词语时,他总是读得最响,读得最起劲。
  2.研究的理论基础
  有研究表明,教师知觉到的当前小学生典型的课堂问题行为包括走神、嘲笑别人、多动、随便说话、不参与合作、不跟随任务、妨碍他人、不服从、情绪失控和退缩10个类别。[4]而最为普遍的则是走神和随便说话,其次是多动、不跟随任务和不参与合作。究其原因,主要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化背景造成的。东方文化强调集体,大多数学生即使对教学不感兴趣,也会乖乖地坐在座位上,不打扰他人,表现出走神的行为。另一方面,可能与班级人数有关。在班级人数过多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无法兼顾到个体学生,学生参与的机会大大减少,有些学生甚至很少被教师关注,也缺乏发言的机会,于是走神的行为会更突出。
  三、研究分析
  1.观察结果的分析
  通过课堂上对被试的观察和记录,本研究认为,被试存在的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多动、妨碍他人、不跟随任务和不服从。课堂上,被试"不认真听讲,做各种各样的小动作,比如:玩尺子,折书页,看其他与上课无关的书等等",是多动和不跟随任务的表现;他"在老师背后做鬼脸,扮无厘头,搞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无心听课和学习",则是妨碍他人的表现;"读课文时,他读得最响,最起劲",是不服从的表现。
  2.访谈结果的分析
  通过与老师的沟通,我发现被试不仅在语文课上活跃,在其他课上也有同样表现。这说明他不是对语文老师的有偏见,而且本身就是一个活跃分子,不管是喜欢的学科,或是不喜欢的学科。不过,他每次背书都比其他同学快很多,虽然这也是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的,但可以证明他脑子很好,不存在学习障碍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他的主要问题就是课堂问题行为。
  3.矫正策略的分析
  通过课堂的观察和对教师的访谈,根据行为矫正原理,本研究认为针对被试的课堂问题行为,可采取以下几种策略对其进行行为干预,从而达到对被试问题行为很好的矫正。
  (1)消退策略
  消退策略在行为学上的原理即行为消失。行为消失的行为学定义是:行为消失发生在一个以前被强化的行为,不再导致具有强化作用的结果,并且,因为这个原因行为在将来不再发生。只要行为得到强化,至少是间歇的,它就会发生。但是如果行为不再造成具有强化作用的结果,行为人就会停止这个行为。[5]在本案例中,被试每次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时,教师都会给予关注,制止他玩东西,做鬼脸。在这里,教师的关注就成了被试问题行为的强化物,这不仅不能起到制止问题行为的作用,还反而强化了被试的行为,使其问题行为将来出现的概率增加。对于这种行为,本文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消退策略。即当被试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和同学都不理睬,忽视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行为消失过程有一个特征,消失爆发,即一旦行为不再得到强化,它的频率、持续时间或强度经常在减少和最终停止前暂时地增加。例如,在本案例中,当被试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时,教师与同学都不再关注他,这可能会使他花更大的精力去做,从而希望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但是,在他反复出现了几次类似的行为后,教师与同学都不理睬他,这时强化物就消失了,他就会觉得很无趣,从而放弃了问题行为的出现。
  行为消失的另一个特征自发恢复也要引起注意。行为可能在停止发生一段时间后又再次发生。自发恢复是行为在与行为消失以前发生该行为的环境类似的条件下再次发生的倾向。如果被试可能在行为消失很长时间后偶尔还会出现课堂问题行为,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大家的关注,那么他的这种行为在将来就不会发生,或者持续非常长的时间;而如果自发恢复时被试的该行为得到了强化,那么行为消失将失去效果。
  因此,使用行为消失的策略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它的两个特征。
  (2)强化策略
  行为强化是指行为被紧随其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的过程。当一个行为被加强时,它就更有可能在将来再次出现。从行为学的定义看,行为强化即一个具体行为的发生;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这导致了这个行为在将来被加强了(这个人更有可能在将来再次从事这个行为)。通过行为强化过程得到增强的行为称作操作性行为。[6]在本案例中,被试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会给予提醒,在提醒之后,若被试能改正过来,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表扬被试,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亦或轻拍后背,这些都是教师对其改正的积极反应,也是一种强化刺激,从而使被试的这种行为以后更多地出现在课堂上。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