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新闻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时间:2013-11-14 14:43
来源:发表吧
作者:肖灵
点击:
次
近些年来,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形成了媒介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一个媒介融合的新时代已经来临。在媒介融合的新时代,面对新闻传播事业快速发展的新浪潮,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状,作为为传媒业界培养输送人才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改革新闻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一、当代新闻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新闻教育始于1918年10月18日,此日北京大学设立“新闻研究会”,徐宝璜、邵飘萍为学子讲授新闻学理论与实务。从那以后,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中国新闻教育已走过近百年历史,其价值取向已呈现出多维化趋势,新中国成立前,新闻教育主要受美国模式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则主要受苏联模式影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新闻教育反思过去新闻教育的不足,突破单向度思维模式,大胆推进新闻教育改革,新闻教育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报告,1994年我国共有专业点66个,到1999年增加至124个,近三四年更是增加到800余个,分布在全国近400所高校。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当前新闻传播学专业在校学生约有16万人。[1]毕业生数迅速增长的同时,毕业生就业率没有增加,相反,近年来新闻专业学生媒体就业率呈下降趋势,有人调研发现,在2003年新闻专业学生媒体就业率约为70%,从2006年开始,这一比例已降到50%左右。[2]新闻人才培养存在的“供大于需”的矛盾,值得我们深思。这种矛盾是结构性的矛盾还是质量性的矛盾?我们认为,固然有因高校扩招所带来的结构性的矛盾,但是更多的因素,还是因为我们新闻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完全胜任传媒业岗位的要求造成的。因伴随新的传播手段的运用,新兴媒体产业以及相关产业发展迅速,据专家保守估计,未来3-5年内,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有60万到80万人之多。[1]而且,目前企事业设置了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总监、新闻主管、媒体关系专员、媒介谈判员、新闻摄像、文化宣传专员等岗位,而这些方面人才较缺乏。同时,现在不少企业也纷纷创办内刊和企业网站,这些机构也急需新闻传播人才,可以说,“泛媒体”的大量出现,为新闻传播人才提供了不少新的就业机会,对新闻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二、当代新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不够科学。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在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高校都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高校近些年开设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大都是依托本校与新闻传播学相近的学科专业而建立起来的,这些专业许多都脱胎于文学院、中文系、艺术学院、音乐系等院系,受母体的影响,带有较浓厚的原有院系人才培养方案的色彩,许多课程原封不动地从中文系、音乐系等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照搬过来。许多高校在办学方向、办学类型、培养目标、办学层次等方面表述不详,培养目标大都是笼统表述为“为各大媒体、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新闻传播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千校一面”的情况,各校办学特色不够明显。不少高校尤其是地方类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模仿国内几所“985”高校或者“211”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没能结合本校实际来制订。
教学内容更新不快。现在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围绕着某一媒体来设置,如新闻学专业主要围绕着平面媒体的采、写、编、评来设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着广播电视的录、编、播等来设置,相互间缺乏交叉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反过来处于被动地位。目前,新闻专业的教材内容较陈旧,往往滞后于新闻传媒发展的现状,教师课堂教学也大都按照教材的内容体系来进行,没能及时进行内容更新,对当代鲜活的新闻传播现象涉猎较少。如《新闻编辑学》内容至今仍局限于报刊编辑,处在报学思维的框框中,与新媒体相距甚远,学生上课往往提不起劲,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