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2)
1.教师的职业光环和社会对教师的过高要求
多少年来,教师一直被社会推上了神坛,教师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教师是牛,吃进的是草,挤出的却是奶。教师被社会上认为是不能有私心,不能有错误的圣人。教师只能忍气吞声地做事,不能有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教师出了点错,人们就会说,他是老师啊,是教书育人的啊,怎么能犯错误呢?教师圣洁的光环使老师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都整天提心吊胆,如履薄冰。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不是把教师首先看成是人,是有生活和情感的人,而是成了不能有任何过错的圣人。这些光环使中小学教师成了有其名无其实的阳光下"最高尚的人"。有一个小学教师,在过教师节时有些学生给他送来了贺卡。也有少数家长看老师经常给孩子无偿补课,就利用教师节的机会给老师送了点土特产,也有送点超市购物卡。这在当今的社会上是很正常的现象,可轮到教师的头上,教师就成了大逆不道了。一些领导同志在大会上公开批评说,教师是应该为人师表的啊,怎么能收学生的贺卡呢?更不能收学生家长的土特产和购物卡。好像教师就该是社会上最圣洁的人,不能有私欲,不能有情感。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望,把教师不断地推向神坛,成了不能有任何过错的圣人。这加大了教师的精神压力,大大地减少了教师的幸福感。
社会对中小学教育过大的期望突出表现在对教育的结果的期待。他们希望老师把每一个孩子都教好,每一次考试都得到高分,希望把他们的子女都送进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社会和学校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用统一的教学要求去教育不同个性的学生。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要求老师都培养成优秀的合格人才,甚至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去要求教师。把教育的失误都归结于教师,弄得老师无所适从。社会对老师的过高标准和不适当的要求,给老师增加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老师只好无休止地给学生补课,使得教师长期处于习得性无助状态,最终发展成职业倦怠。
2.中小学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但经济待遇低下
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相当繁重,日平均工作时间远远高于其他职业。教师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中小学教师的身体素质大大下降,从近几年教师的体检结果来看,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的老师占一半以上。教师过劳死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与中小学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有很大的关系。中小学承担沉重的教学工作,但教师的待遇较低。国家早就明文规定,教师的工资水平不低于同类公务员,但实际上老师的实际收入远远低于公务员。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教师工资水平,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一直很低。每次国家增加工资教师都要比公务员晚一年,标准也要低很多。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一个月不超过2000元的工资,在物价飞速上涨的情况下,已经很难维持家庭生活。从调查来看,教师的待遇依旧整体偏低,甚至在有些地方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小学还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与其劳动强度不成正比,极易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心理上的极度疲劳。
3.学校管理缺少人性化,教师工作缺乏宽松的工作机制
学校内部管理的制度化是现代化教育管理的必然趋势。但有的学校在推行制度化管理过程中,又片面地强调制度的作用,没有从以人为本出发,管理缺少人性化。例如在绩效工资的实行中,把绩效作为绩效工资的唯一标准,形成了绩效工资事实上的不平等。绩效工资标准的片面化和绝对化,导致一些老教师,身体不好的弱势群体的工资收入受到很大的损失。中小学实行绩效工资的3年中,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工资差距越来越大,有的学校,老师一年要比领导少一万元。老教师和弱势群体就少得更多。绩效工资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削弱了分配的公平性,也导致了老师心理的不平衡。
还有一些学校用扣工资的办法去管理老师,也极大地影响了老师的幸福感。学校的管理对象是老师,老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学生不是同一的劳动产品,不能用企业的管理制度去管理学校。在过分强调经济手段为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必然会伤害一大部分老师。在单一的教学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机制下,更易导致领导专制,官僚作风严重,缺少人文关怀,使得整个学校的组织气氛更趋向于企业化,使教师自我价值丧失,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倦怠。
4.个别教师价值观人生观的错位
个别教师价值观人生观的错位,也是教师幸福感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同等条件下,教师对幸福感的认同和体验是有区别的。我们不可否认在现在的经济和工作条件下,大多数教师对于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是满意的,不同的时候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和幸福感也会有差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但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幸福感相对于企业的高管,国家公务员只能是相对下降,差距也就不断扩大。中小学教师的幸福感在相对下降。中小学教师承担着祖国未来的教育,也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未来。社会和国家有责任在国家发展和可能的条件下,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让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中小学教师真正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感到自豪和幸福。
三、提升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应对策略
中小学教师的幸福感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学校管理的因素,还有个体的客观差距和主观认识的原因。要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动员社会的力量,改革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是决定幸福指数的决定因素和物质条件,从本质上来说,中小学教师的幸福感下降的直接原因就是经济待遇与职业不相匹配。超负荷的工作却只能拿社会的较低工资。中小学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但待遇远远低于同类公务员。一个副高级职称的教师还不如机关的办事员。就是和企业相比,教师的工资待遇仍然偏低,福利待遇就更不用说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教师经济待遇不高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的不受人尊重。在老百姓的眼里,中小学教师就是个孩子王,其社会地位仍然不高。要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幸福指数,让教师真正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最根本的一条,还是要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福利待遇。首先,国家要真正保证教师的工作标准不能低于同类公务员,教师的绩效工资不能低于公务员的福利待遇。否则,提高教师的地位就是一句空话。在国家不断提高教师工资的同时,地方政府可以利用绩效工资去提高教师的工资标准。国家在国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保证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国家和政府要通过政策保障和舆论宣传,使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让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才能安心从事教育工作。
2.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学校管理人性化的缺失也是教师幸福感不高的重要原因,要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还要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创设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学校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上要体现人性化,特别是学校的教学管理,不能用扣工资、扣奖金的办法去管理教学。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家庭和工作。学校领导要尊重教师,让教师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在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工作,有利于教师排解消极情绪,减轻工作压力。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所以管理者应从小事、从细微之处关心他们。
在教师管理中,要改变以往单一以教学成绩的评价标准,要实行综合考核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现阶段,我国的教育评价仍然延续了过去那种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学校无论对教师的评价还是对学生的评价,无不渗透着应试教育的思想。所以,要真正推进素质教育,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就必须构建适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体制。在评价教师方面,应建立一套自发调动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的考核机制和正确合理的激励机制,给教师提供各种体验成功的机会。
3.教育教师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小学教师对自己职业幸福感缺乏正确认识,在客观上是由于经济地位决定的,但主观上还与教师本身素质不高、出现人生观和价值观错位有关。学校在国家提高教师经济待遇的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幸福观教育,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教师要爱岗敬业,坚持教书育人。要帮助教师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减轻心理压力。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教师多了解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当教师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征兆时,能够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症状,并能及时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对自己进行自我调适,以便缓解心理压力,排解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困扰。另一方面,教师个人应加强自身修养,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体育活动,经常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和平和的心态。此外,放松训练、社交训练等也能够帮助个体有效缓解压力。
教育关系着国家的建设和未来,国家的发展在教育,教育的发展在教师。社会、学校、教师自身都应共同努力,提高教师的幸福感,使广大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使教师真正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
参考文献
[1]刘次林.教师的幸福.教育研究,2000(5).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2007.
[3]别晓梅.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吉林教育,2008(3-4).
[4]肖爱芝.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8(1).
[5]吴良根.当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与对策.中国农村教育,2008(3).
[6]池丽萍,辛自强.幸福感:认知与情感成分的不同影响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2).
[7]张珊珊,刘文.人格: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源.心理研究,2011(2).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