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是人类自我拯救的必由之路(2)
时间:2013-10-22 17:13
来源:发表吧
作者:刘小兵
点击:
次
人类的发展困境源于人类的有限理性和经济发展的盲目性。盲目性就表现在不能正视"负效用"客观而普遍的存在,忽略了经济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矛盾性。当我们生产石油的时候,也生产着石油资源的枯竭;当我们砍伐森林生产木材的时候,也生产着森林的减少;当我们建造城市、机场、公路的时候,也造成了耕地的减少和各种巨量的建筑垃圾;当我们生产各种工业用品的时候,也生产着废气废水的污染;当我们生产汽车和快捷的运输、用火力发电的时候,我们也生产着温室气体和PM2.5;当我们用水泥硬化地面、建设各种广场和高楼大厦的时候,也生产着各种人工的荒漠化和石漠化、失去生态功能的土地等等,不胜枚举。在我们获得更多物质财富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清洁的空气、水和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如果说前者是符合人类需要的、满足人类生活的正向发展和正向生产,那么,后者则是危害人类生存、生活,违背人类需要的负向发展和负效用。几乎人类的所有工业化生产都伴随着生态的破坏性。传统的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物质财富的积累,一方面是生态风险、生态危机和生态灾难的积累。我们的经济发展,一方面提高了人类的日常物质生活水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整个人类的生存危机。
人类的任何物质生产都不是只有正向价值,而是始终包含着破坏性的负面效应。这一破坏效应不是像一般人们认识的是在工业革命以后才产生,而是自人类诞生之日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生产劳动起就开始出现了。只是那时的劳动规模小,效率低,破坏性作用还在自然的自我修复、自我恢复能力和自我循环的承受阈限之内。从农业社会起,农业生产、畜牧生产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属于循环经济的范畴,但砍林造田,开荒造田,过度放牧,就已经对自然生态产生破坏,造成旱灾、洪灾、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如两河流域的沙漠化、古巴比伦文明的衰落,楼兰古国、复活节岛文明和玛雅文明的消亡都证明了这一点)。只是它的破坏范围还是局部的,还属于量变的范畴,还未成为全球性的灾难,还未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科技发展,人类的生产能力、效率和规模爆炸性扩张,在创造前所未有的财富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规模、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极限,只是生态环境不可逆的恶化过程也是一个发展过程而已。生态危机已经不是"黑天鹅"的小概率事件,而成为"白天鹅"的大概率事件。生态危机是人类生产的破坏性不断扩大,不断积累,不断加深,不断交叉互动的合力造成的。局部的生态破坏演变为整体的合成性荒谬,风险社会的级别在不断上升,全球系统性生态风险已经进入临界状态。
二、传统经济增长是一种癌模式
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一个深刻地困惑和悖论。一方面,人类社会经济获得空前的发展,另一方面这种发展却使人类陷入空前的生存危机。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人类获得期望的生命的安全感。支持人类生活方式的不可再生资源正日渐枯竭;支持人类生命本身的资源如淡水、原始森林遭到过度开发和破坏。全球的生态状况正从"糟糕"向"更糟糕"发展。为什么人类越是发展经济,人类的生存危机却越发深重,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人类的经济发展没有成为一种解救反而成为一种诅咒?人类发展困境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原因就在于:传统的人类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一种自我毁灭的"癌模式"。即迅速的扩张,急剧的膨胀,结果盛极而衰,物极必反,在追求经济的繁荣中走向崩溃,在实现经济的增长中自我毁灭。人类的经济发展是用明天的时间换取今天的发展空间,靠牺牲明天的生态基础来换取今天的物质繁荣和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生产方式确实是一种癌的方式。但在传统的经济理性中这种深刻的见解被遮蔽了。传统的经济学范式无法权衡生态利益的得失利弊,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性选择。日益加剧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必然倒逼人类进行新的价值革命,对现时代的一切进行价值的重估,重新界定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这种价值重估是一种对新的发展可能性的集体思考,是一种从经济主义的发展观中解放出来的觉醒。生态文明发展最忌讳的就是用过去的价值观和眼光看现在的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