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军参佐的第二大来源是前述的世族子弟如王弘、谢绚、谢景仁、谢瞻、庾悦、庾登之、羊玄保等人。任用高门著姓,首要目的自然是取得士族在政治上的支持。刘裕虽然军权在握,能依靠北府力量控制军队,但是门阀巨族,政治上犹有实力,行政方面仍不得不依靠士族大姓。初入京,特别推尊琅琊王氏,让司徒王谧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即以其为朝廷宰执。对御史中丞王祯之也表现得信任非常。其实王谧这个人很不堪,是桓玄篡位时的“佐命功臣”。《宋书》说“高祖名微位薄,盛流皆不与相知,唯谧交焉”,为了报恩,保全王谧性命即可,何必还要让他总领朝政呢?究其实,王谧是当时琅琊王氏之代表人物,不得不依仗之、笼络之。可以对照的,另一巨族太原王氏,因为族中两大代表人物王国宝、王恭都已死于内讧,仅剩的王愉父子无足称道,就被刘裕入京后诛杀以立威。一扬一抑,手段老辣,最可见出刘裕政治上的老谋深算。他汲汲任用高门子弟参佐军幕,除了笼络世族外,也是希望培植士族中的亲附力量,并从中拔选人才,巩固政治地位,扩充政治力量。如王弘、谢晦都是他发现并培养的人才,最后做了他的顾命大臣。既取门第,又重才干,这也是刘裕的用人之道。
当然,实际政治支持之外,门阀士族政治相沿已久,风流美誉,皆出其中。以高门子弟点缀镇军幕府之中,自是美谈,刘裕在这点上也不能免俗。
镇军参佐的第三类人关系疏远,门第也弱,但是才干、功勋卓著,不过这样的人屈指可数。一个是毛修之,他的祖父、伯父都是益州刺史,父亲是梁、秦二州刺史,久镇西陲。桓玄兵败,是毛修之诱杀的。是以至京师后,“高祖以为镇军咨议参军,加宁朔将军。旬月,迁右卫将军。既有斩玄之谋,又伯、父并在蜀土,高祖欲引为外助,故频加荣爵”(《宋书·毛修之传》),兼有酬功与安定西蜀的作用。另一个是徐广,他学问精深,朝廷礼仪大都出自其手。“义熙初,高祖使撰《车服仪注》,乃除镇军咨议参军,领记室”(《宋书·徐广传》)。
总之,刘裕征辟镇军参佐,都有明确实际的政治目的,非仅为博高名清誉而已。即便高门子弟,其人也大都才干优长,非虚名清谈之辈。那些仅有高名的人,处以朝廷清闲之官,是不能参军府、掌机要的。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这些镇军参佐基本为居家、为官在京口、建康两地,似乎看不到专门从其他州郡征辟而来的情况。
那么刘裕怎么会初定建康,便星夜征召陶渊明?门第与才能,陶翁特别之处何在?论门第,陶渊明是南方土著将家的疏属,与南渡的北方士族比,可谓卑微至甚。论才干,陶渊明自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这并非自谦。他初为州祭酒,因不堪吏职,旋辞归。复征为主簿,不就,当然不会因才干见誉。他后来在桓玄幕中时间稍长,不过其间告假在家竟有年余时间。假若渊明以长才高誉为桓玄器重,一年之假必不能准。以渊明疏散任真、恪守道德之性格来推测,可以断断然相信他没有行政长才。门第、才干都无足称道,那刘裕从何处听闻陶渊明之大名,必欲即刻致之幕府而后已?也许有人会说,史书所记,只是特出人物,安知无清闲参军如渊明者居于幕府?也易作答,从外州郡特征一二清誉人物点缀幕府,应当在战事粗定,大局稍安以后。即如徐广入幕作礼,也是在军事稍定之义熙初。何以初下寻阳,荆州战事仍棘之时,偏要匆匆征辟一声名、才干皆无可述之陶渊明?这是让人九回肠也想不通的啊。
最后,还可以陶渊明与王弘的关系作为旁证。据《宋书·王弘传》,桓玄篡位时,王弘居丧在京师,刘裕为镇军将军后,即召补为咨议参军。陶渊明如果此时赴任镇军参军,那么王、陶二人正是同僚,必相结识。王弘后任江州刺史,与渊明已是故人。可《宋书·陶渊明传》称“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是说二人不相认识。是《宋书》陶传夸大其辞,还是陶渊明未曾与王弘同僚共事?曹道衡、沈玉成二先生合撰的《中古文学史料丛考·陶渊明尝为刘裕参军旁证》对这一点有特别的注意,他们根据《晋书·陶渊明传》“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的记载,认为并无二人不相识之语,是以《宋书》非而晋书是。其实《晋书》虽然记叙语句略异于《宋书》,但是二书都记载了王、陶相交的逸事,即王弘先遣陶渊明的故人庞通之在去庐山的途中迎候渊明,待庞、陶欢饮之际,王弘方才现身结交陶渊明。渊明笃厚人情,友人殷景仁将为刘裕太尉参军,政治上自与渊明有云泥之隔,渊明犹云“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若使王弘真是故人,又怎么会被渊明所拒,必大费周章而始见之?可见,《晋书》、《宋书》恐怕并不存在此是彼非的问题。
曹、沈二位还说:“弘以甲族冠冕,开国佐命,而殷勤于‘溪狗’后人,若非同僚共事,甚难解释”,也似是而非。王弘真以门第傲人,那就算陶渊明是同僚,怕也不会被其青眼的吧。例如西晋时的孙铄,少为县吏,“太守吴奋转以为主簿。铄自微贱登纲纪,时僚大姓犹不与铄同坐”(《晋书·石苞附孙铄传》),这是同僚相轻的明证。翻检史籍,南朝士族,但知以门第高人者,大率庸愦无能、尸位素餐,多难善终。王弘老于世情,练达政治,为刘宋开国功臣,礼贤下士,正是此类政治人物的常态。另一方面,晋时最重肥遯,无论渡江世族或南土豪姓,族中隐逸者大都易致高名,而为时人礼重之。《世说新语·栖逸篇》载“郗超每闻欲高尚隐退者,辄为办百万资,并为造立居宇”,可见一时风气。仅以《晋书·隐逸传》考之,王导礼于郭文,桓温躬造孟陋、瞿硎先生,庾翼躬造郭翻,桓冲造访刘之,都是以海内巨公亲造隐逸之士,这时门第悬殊便不在话下。难道这些隐者都曾是造访者的同僚?王弘之于渊明,不过当时风习而已。因此,王、陶二人之前并不认识应该是不会错的。而王弘是确切可知的刘裕的参军,陶渊明未曾与之同僚,那他应该没做过刘裕的官吧?
从史籍记载推考,仍然倾向于陶渊明不曾出仕刘裕的结论。是不是可以稍微有把握地确证了呢?
四
结合陶渊明的作品和史籍记载来看,前人对这个镇军将军的猜测是都无法成立的,那么这个神秘的镇军将军究竟是谁?首先这个人应该不是镇守京口之人,因为晋孝武帝、安帝之际驻藩京口的人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分别是王恭、刘牢之、桓修、刘裕,他们或者没受封过镇军将军,或者时间上难以吻合。
受段熙仲的启发,笔者将搜索镇军将军的眼光转向会稽。去会稽是必经曲阿的,而称会稽为“东海隅”也毫无可疑。那么陶渊明会不会正是去会稽做参军的呢?
田余庆曾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指出,晋室南渡以后,上游荆州、中游江州多为门阀控制,钱粮不输朝廷,建康的粮食供应及扬、徐、兖诸州军队给养都仰赖三吴,而会稽则是三吴腹心。经济以外,东方安定,也常赖会稽的维持,因此会稽是唯一得列军镇的郡。所以会稽内史向以高门、亲贵领之,并授以极重的将军衔。考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领镇军将军的会稽内史有孔愉、王荟、王彪之、郗愔、王蕴,此外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考证出的还有司马休之。可以说,东晋朝廷封授的镇军将军多数都是会稽内史,事态、军情较为严重时尤其如此,这似乎成为常例。因此,陶渊明赴任会稽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考察陶渊明的生平,从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到安帝隆安二年(398),即渊明三十一岁至三十四岁之间都无事可做,他是有可能在此时应征辟赴任的。只是上述六个镇军将军,出守会稽的时间都不相吻合。不过,史籍漏载、失载的情况不在少数,会不会陶渊明出仕的这位镇军将军正好被史家遗忘了呢?
按吴廷燮的《东晋方镇年表》,太元十九年至隆安元年的会稽内史名叫谢。很不幸,也可以说很巧,这位谢正是史书无传的人物。考《宋书·裴松之传》、《晋书·桓彝附桓冲传》中的零星记载可以知道,谢并非南渡的陈郡谢氏,而是土著的会稽谢氏。孝武帝晚年与其弟司马道子的权势争斗,“帝将擢时望以为藩屏”(《晋书·王恭传》),谢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受帝命出镇会稽。想来他循例受封镇军将军,是合情合理的。
会稽谢氏与寻阳陶氏都是土著世家,都被南渡的北方世族所轻视,他们之间天然容易结成政治的联盟。又恰好会稽谢氏与陶渊明家族渊源颇深。陶渊明为外祖父孟嘉所写的《孟府君传》中,专门提到孟嘉“尝为刺史谢永别驾;永,会稽人,丧亡,君求赴义”。那么,谢征辟陶渊明,而后者应征赴任也都可以理解。再有,谢是孝武帝亲手拔擢的人才,出任他的僚佐,而自称“时来”、“通衢”,也再无疑义了吧?最后,隆安元年四月,“兖州刺史王恭、豫州刺史庾楷起兵,以讨尚书左仆射王国宝、建威将军王绪为名。甲申,杀国宝及绪以悦于恭,恭乃罢兵”(《晋书·安帝纪》),而渊明《饮酒》其十中不正好也说“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么?如此巧合,让人心动。
本来史有阙文,无可考证的情况下,存疑较好,是不必强求答案的。笔者终究出于好奇,还是提出一个异想天开的人选,聊存一说而已,方家与读者自可一哂。不过,主流的“刘裕说”恐怕终究是无法成立的,这一点,我们还是稍稍有点自信的。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期刊简介: 《营养学报》(双月刊)是中国营养学会主办的营养专业学术性期刊,1956年3...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1...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 主办单位:中国《时代金融》杂志社 出版地:云南...
期刊简介: 《中国药事》(月刊)1987年创刊,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药品生...
期刊简介: 《当代医学》是由国家卫生部主管,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办的国家...
期刊简介: 《经济论坛》杂志创刊于1987年10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