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项脊轩志》看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使命意识

时间:2013-09-04 10:06 来源:发表吧 作者:张至真 点击: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散文代表作。有人称赞他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非常恰当地概括了《项脊轩志》的特点。它的“不事雕琢”源自归有光对散文写作老到的写作技巧,但真正感动人的是他文章的“自有风味”,即深刻的思想内涵,尤其是其中蕴含的使命意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政治追求。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祖上曾做高官,他祖母的祖父夏昶在宣德年间做过太常寺卿,但到了归有光时代:“自吾祖及父而外,贪鄙诈戾者,杂出于其间。……贫家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归有光《家谱记》)一个偌大的家族归于解体:“内外多置小万,墙往往而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族的没落,家庭的解体,让立志振兴家业的归有光有了无限的感慨,他痛惜家族中的败类,痛恨自己的无能。文中祖母的嘱托:“‘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呼?’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但归有光自认为自己功业无成,“令人长号不自禁”,自责之情溢于言表。

  钱谦益撰《震川先生小传》云:“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八大家之书,浸渍演迤,蔚为大儒。”他特别喜欢司马迁的著作,有着经世济国的雄才抱负,但命途多舛,直到六十岁,才中进士。做了一点小官,虽在任内尽心尽力:“用古教化法治其民。每听讼,引儿童妇女案前,剌剌吴语,事解,立纵去,不具狱”,表现出为官的才能,但为时已晚,六十六岁就死了。空有满腔热血,空有满腹经纶,末路英雄找不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他曾在《乞休申文》中说:“职少以虚名在海内,晚叨一命,实不敢苟且以负国家委任,圣贤训诫天下士大夫之属望,”这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是他自小就立下的,一旦有机会就尽情施展,但官运不济,不得不屈居民间。

  项脊轩是归有光精心营造的读书之所,也是他的精神家园。以“项脊”作为轩名,本就有纪念先祖之意(他的先祖归道隆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竟日默默在此”,“余扄牗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从中可以看出为了振兴家运,他是多么的刻苦勤勉。又小又破又漏且阴暗的项脊轩,经他一番改造,“室始洞然”,“亦遂增胜”,乃至“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溢漾其中的是惬意,是自得。在其间有母亲的疼爱、祖母的勉励、自己的勤勉,就连他的妻子也对项脊轩倾情有加,回到娘家亦津津乐道自己那在其间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如意郎君。眼看着,一颗政治新星将冉冉升起,家业可振,大任可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指日可待,虽说满架之书是“借”的,谈笑之间没鸿儒,只有“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虽说“轩东故尝为厨”,“轩凡遭四火”,人来人往,“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里本来就不是读书之处,连刘禹锡的“陋室”都比不上,但“吾家读书久不效”的振兴责任,已如历史般地落在了他的肩上。在轩中他“俯而读,仰而思”,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也确实成了“宿学大儒”。但“久困郡邑”(钱谦益《震川先生小传》)的命运就是他的归宿。《项脊轩志》的前半部分写于他十八岁时,三十多岁后再来续写,该文莫不是他命运的谶纬之言?但其中的勃勃雄心自可寻鉴。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传统文人寒窗苦读的政治理想,“万里觅封侯”是终极追求,为了这个理想和追求,多少人皓首穷经。在项脊轩中“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归有光,“喜”的是有了一个可供读书的处所,鲲鹏展翅可做依托;而“悲”中亦有励志的成分,母亲早逝但母爱可忆,大母厚望可资凭依。十八岁时虽说归有光还功业未成,不能实现祖母的嘱托,但来日方长,只要努力,犹可追索“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祖母、母亲、妻子是文中描写的三位女性,虽着墨不多,但温柔之情、嘱托之意、家庭亲情溢漾其中。即使是没正面出场的用墨最少的母亲也别具神采,作者写的是母亲对归有光姐姐的关爱,并没写到自己所享受的母爱,但母亲对姐姐是如此的关爱,更何况是对寄予厚望能振兴家运的归有光呢?但“余方孺慕,天夺吾母”(归有光《亡儿曾羽孙圹志》),归有光还来不及品享母爱就失去了母亲,是祖母把他带大。这种不直接写母亲的关爱,顾左右而言他的笔法,彰显了母亲对自己的温情与厚爱。妻子是从小失

  怙的归有光精神栖歇的幸福港湾,如果说十八岁前的归有光只是懵懂地知道家道中落的痛苦和光耀门庭的家庭责任与使命感,成年后的归有光,尤其是处于而立之年的他,科场屡屡失意,官场遥遥无期,聊以自慰的是娶得红颜知己,以慰籍被辛酸和坎坷折磨得伤痕累累的心灵,那“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文中虽寥寥数语,但夫妻恩爱、琴瑟和谐的画面跃然纸上,而妻子的突然去世,无异在他未愈的伤口又撒上了一把盐,院子里那棵枇杷树,“吾妻死之年亲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睹物思人,而人却阴阳两隔,此种伤痛用“令人长号不自禁”岂能表达?文章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

  可以说这篇短小而隽永的文章,其中寄寓的是中国传统士大夫深沉的使命意识,而纵观归有光的一生,又是对失意者生命无意义的阐释。这其中有自命不凡的奋斗,有屈从命运的无奈,有理想显现的喜悦,有命途多舛的悲叹。正如清人姚鼐评论的:“其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清人王锡爵也说《项脊轩志》:“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作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姚鼐、王锡爵们更能参悟其中三味。

  作为高中语文课文的《项脊轩志》在教学上,教师大都着眼于那“简单的语法、朴实的陈述,却能让作者泣而不已。母爱,是人世间最永恒的牵挂”。“真爱,不在那浪漫如花的约定,不在那海枯石烂的誓言。它就在那平淡简单的生活里”。这固然不错,但仅仅着眼于此,不免浅薄,不能完全体现文章的主旨。悼念亲人,追思真爱当然是文中所着力显现的,但笔者认为真心“溢于言语之外”的正是自我悲情与沉重责任感的完美结合,表面上倾诉的更多的是悲情,而其中潜藏的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且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愈发显得重大,而终生难忘,这是文章首尾虽间隔多年而完篇却浑然天成的重要原因。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向学生交代清楚。

  总之,教师们在讲授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时候,不要忽略深层开掘,让同学们认识古代经典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