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身体技术论视角下太极拳身体技术的习得(2)

时间:2014-10-22 20:02 来源:www.fabiaoba.com 作者:马晟 点击:

  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方式很多,本研究以笔者自身参与性观察和深入访谈为主要方法,充分聆听被访者的话语,详细地传达被访者学习太极拳身体技术的经验。在身体技术理论框架指导下,对太极拳身体技术学习者在对于学习的动机、认知以及身体抵抗等诸因素进行深度的探究。 

  质性研究方法注重的是问题的深度,而不是广度。因此,将研究范围圈定在海外日本千叶县美滨区太极拳教室以及3个不同太极拳练习水平的日本人进行了观察与深入访谈。虽然样本限制,其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身体技术的习得和身体抵抗之间的样态,但能反映一些同质性的现象和规律,也为以后的同类型的研究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2 质性研究对象:日本千叶太极拳教室的访谈 

  2.1 太极拳教室的概况 

  随着中国文化不断走向世界,太极拳与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思想、中医、汉语等被作为学习中国文化的必修内容,近二三十年在海外已得到较大发展与传播,其中日本是太极拳运动开展最为广泛的国家之一。在日本由中国人开办的太极拳教室很多,其中以强调陈式太极拳为继承中国正统太极拳的传授者尤为受注目。千叶县美滨区的太极拳教室是该地区最大的太极拳教学中心,是由来自中国安徽省据称是陈式太极拳第17代传人的姜先生(以下简称A)于2000年创建的。上课时间一般是一周,除星期六和星期天以外每天分上午和下午4个时段。第1时段7:00—7:50内容是24式太极拳(初级基础班);第2时段8:00—8:50内容是42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中高级班);第3时段14:00—14:50内容是陈式新架(初级基础班);第4时段15:00—15:50内容是推手与气功(面向全部的班级)。各班级参加人数多的有20人左右,少的5人左右。到2012年3月为止,据A所说在太极拳教室学习者有200人左右。 

  2.2 太极拳学员的质性访谈 

  研究以学员学习太极拳身体技术的动机与学习过程中身体认知的变化为出发点,对上中下(B、C、D)3个不同学习水平的学员进行个别访谈,具体解析身体技术论中所阐述身体抵抗的产生对身体技术习得影响的实际样态。 

  1)对上级学员B的调查。 

  上级学员B,40岁左右,有日本武道协会认定的空手道3段资格。2002年开始B在该教室学习太极拳,是学习时间最长的学员。通过对B调查,其学习的理由为:(1)上大学练过英式橄榄球有创伤性腰痛,现在人到中年想寻找一种不需要激烈运动也可以活动身体的体育运动;(2)一直练习的空手道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加,空手道的身体技术却不能充分的体现;(3)看到了该教室的陈式太极拳宣传资料和照片,认为这可能是最为正宗的中国太极拳;(4)看到指导者A太极拳演练后,感觉到A是中国太极拳教练中最具权威的。 

  从以上4个理由来看,能体现该教室的社会位置只有第4个理由是与之有直接的联系,其它3个可以认为是B在认识学习该教室的身体技术对他的身体可能具有有效性。也就是说,B认识到如果按照自己现在身体状况想要继续保持以往的运动是不可能的,而该教室的身体技术是不需要像英式橄榄球以及空手道那样强烈地使用力量使运动身体,即使随着年龄的增加也是可以有效运动身体的。这些因素也是B学习太极拳身体技术的动机。 

  B对练习太极拳过程中身体感觉到的变化是这样陈述的:通过2~3年太极拳的练习,身体有了变化。最初,感觉到下腹部有一股热气生成,随着练习的继续,这股热气就会沿着背脊向上升,指尖有酸麻颤抖的感觉。当问A老师这是怎么回事时,A老师只是要求继续练习,对这种反馈从来不做回应。不知道其中原因就只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练习,一年后周身都感到了气的流动。B的陈述似乎是一种在太极拳理论中所指出的内气在身体的经脉内运行的构造,但是,通过笔者的观察,B的这种感觉构造的形成,既不是B自身的意愿也不是A所指导控制的结果。这是因为A虽然会日语,但也只能与B进行极其有限的日语交流,用日语进行太极拳与气血运行的说明是不可能的。因此,B所感觉到的气的运行并不是他意识上驱使所形成的。但是,从B的陈述中可以得知,B确实感觉到了身体的变化。其中原因也许是随着这种变化B的意识也被动感知到了身体感觉构造的变化。可是,单从A指导者方面来说,当每次听到B的反馈后总只是给一个相同的回答“继续保持练习”。按照这个回答,也可以假定为A对B所练习的太极拳,可能产生的反应预先知道。但是,这个并不能证明是与B的身体感觉构造变化有直接必然的联系。 

  通过对B仔细的观察,B的动作的确是学员中最好的,而且在发力和动作安定性方面都非常出色,似乎已经体会到了在太极拳不用拙力与局部力,要运用巧劲与整体劲,由“意”来支配动作的要领。从一般经验判断来说,B的身体技术是按照太极拳教室中规定的动作和姿势获得的,可是,通过从外部观察,看来指导者A对B所做的只是以下两点:(1)强调按照中国传统太极拳要求进行练习,提供练习环境和给于练习动机。(2)当B感觉到身体内有气的运行之后,只是肯定练习是正确与符合要求。还有,B对练习太极拳推手的感受是这样陈述的:在推手时,由于有空手道对抗的经验,发现对方发力的瞬间在一般情况下肩部会有预先的动作,太极拳发力就是由局部到整体,由静止到运动的过程。现在,别人的动静结合动作清楚,一眼就能看出来,但是无法说明的,只有凭借自身的经验。现在,对中国太极拳老师的动作,也可以判断出什么是准确到位的,什么是不正确的。 

  从B陈述中可以看出,B现在的认知与刚刚开始通过自己片面观察所认知的太极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现在B是根据自己身体内感觉构造持续性的变化来认知的。而且B对于太极拳身体技术的掌握,并不是单纯地通过模仿指导者的动作得到的,而是通过B身体曾经所带有的感觉构造对太极拳动作中的一些细节部分进行体会,而形成的一种B所认知到的身体内部感觉构造。 

  在调查中还得知在最近一段时间,B已经没有频繁到教室练习了。据他说,他认为已经全部掌握该教室的太极拳技术,现在开始是应该把一部分精力投入到气与力相结合的练习上,因此他每天在家独自进行练习。从这里又可以看出B并不是按照太极拳教室所规定的动作和姿势来训练自己的身体,而是根据身体内持续性构造的感觉变化来维持自己的身体。 

  2)对中级学员C的调查。 

  C是一位37岁日本男性,2003年开始到该太极拳教室学习,也是参加练习最为频繁的学员之一。C练习太极拳的理由是:(1)在大学时代曾经一度练习过自由搏击,但是由于身材比较瘦小难以与别人对抗,以及教练指导比较粗野等原因而放弃,来太极拳教室目的就是想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武术运动;(2)B的介绍;(3)通过对太极拳教室的参观和尝试性练习后感觉太极拳是一种到老也可以坚持的武术。 

  C的3个理由中没有一个把太极拳教室是否是继承了中国正统太极拳的社会位置作为理由的。而第1项和第3项理由确包含了身体抵抗是认识身体技术有效性的触发条件。比如,C认为太极拳教室的身体技术比自由搏击更适合自己身体条件。即使自己本身主观意愿上想要从事自由搏击的练习,但是,由于身体和诸多因素也不会得到好效果,而太极拳这种武术运动到老也是可以对身体有效的。 

  在与C的交谈中得知,C在太极拳教室练习一个月之后,在站桩练习中就开始慢慢地感到脚尖有痒痒的感觉。随后在坚持了一年练习之后,在某一天身体的感觉起了急剧的变化。C对这种身体感觉变化陈述到:“一天A指导练习云手和单鞭的动作,10~15 min以后突然感觉到有一个球形气状物体包裹了全身,感觉非常强烈。当时马上停止了练习向A询问,A只是简单地回答‘经络通了,得气了,继续练习’。”C的讲述和B是同样的,当身体感觉起变化之前,并没有得到A在事前对身体感觉将如何变化进行指导和说明,得到回答也是一样“你得气了,继续练习”。可是,在没有得到A对“得气”具体解释的C,在练习中对自己的身体又有了新的感觉,发现自己部分经络不通,C对这个感觉的认识根据是“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总会感觉到身体的左侧比右侧要热,而且左侧皮肤的颜色要比右侧红”。经笔者与C交谈以后发现,C之所以感觉右侧经络不通的真实原因是C幼时有“肾积水”症状,而且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右侧肢体容易受伤。因此,C对身体经络不通的认识可以说是一种以身体的热感觉、身体症状、肢体受伤的构造等原因为依据形成的。这说明C的认知也并不只是由A的指导所形成的,而是由A的指导和B身体中所持有的各种构造之间相互磨合斗争的结果。 

  还有在与C交谈中得知,C认为如果要让自己右侧经络通畅的话,就要练习好太极拳动作。C说:“听A老师和B讲如果感觉到体内气流通畅的话,太极拳动作就是正确的,反之就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动作来进行纠正。自身动作肯定是不如A老师和B的,但是对他们在演练中气与力的协调感觉是知道的。而且练习中气顺畅不顺畅自己是知道的。因此,会按照能使气有流畅感觉的动作来纠正自己。” 

  3)对初级学员D调查。 

  D是一位50岁左右女性。从2009年开始参加太极拳学习,每周来1次。D来太极拳教室理由是(1)以前参加过3~4年的健美操练习,后来由于年青人越来越多,觉得自己年龄过大跟不上节奏,想寻找一种适合中老年人的健身运动;(2)通过朋友介绍来的;(3)觉得太极拳动作柔和适合自身;(4)从介绍资料中感觉A老师是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且继承了中国正统太极拳的。从D的4点理由来看,只有第4项理由与社会位置有关系。而第1项和第3项理由可以说是包含了D自身身体抵抗的介入,是对太极拳教室身体技术有效性认识的一个开端。 

  在对D的调查中得知,D从练习太极拳开始到笔者调查为止,她并没有感受到身体的变化与任何对身体的感知。D对学习太极拳的实际感受:“练习太极拳之后身体上并没有什么特别变化,只是觉得比坐在家里看电视要好,对太极拳中所强调的丹田、气与劲的结合是什么一点也不明白。上课时当A老师来问是否有得‘气’的感觉?自己从没感觉到过,只是仅仅在练习太极拳,如果要说身体上有什么特别感觉的话,就是手臂在上下移动中感觉血液在流动,时间久了有一种麻麻的感觉,也没在意过。”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