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时时刻刻》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诠释(2)
时间:2013-08-25 15:49
来源:发表吧
作者:路亚芳
点击:
次
现实生活中,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出生于英国,是英国文学史上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被誉为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可以说,她非常幸运,父亲是英国著名学者和出版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家中经常有当时的英国文学名流出入。1904年父亲去世后,她和兄弟姐妹在伦敦布卢姆斯伯里的家成为文学中心。1912年,她与报界人士伦纳德·伍尔夫结婚,于1917年共同创办著名的“霍加斯出版社”。弗吉尼亚·伍尔夫还是一个积极的女权运动者,强调女性的精神独立,她的《自己的房间》(1929)成为女性文学的传世佳作。她倡导现代主义潮流,特别是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表现手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意识。1925年,伍尔夫发表了《达罗维夫人》,这篇小说标志着伍尔夫脱离了传统的写作轨道。用意识流的手法记述12个小时内一位上层社会妇女的内心活动:达洛维夫人为准备家庭聚会上街买花,在车声人语里她想起几十年前婚姻的选择、与女儿的关系,等等。
1941年3月弗吉尼亚·伍尔夫感到恐惧不安,她害怕又一次的精神崩溃而不能恢复,于是投水自尽。
三、电影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人物诠释
用电影中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话来说,那就是“用一天的生活来展现一个人的一生”。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主人公达洛维夫人说,她要亲自去买花。劳拉·布朗读到达洛维夫人说,她要亲自去买花。克拉丽萨·沃恩说:“我要亲自去买花。”三个不同的时空里,三个不同的女人,却做着同样的事。买花隐喻着自由。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们有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都有被压抑、被控制的感觉,都渴望自由、渴望更有意义的生活。弗吉尼亚·伍尔夫选择死亡,劳拉·布朗选择离家,克拉丽萨·沃恩目睹死亡。
电影一开始就展现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内心世界的痛苦:她在衣服口袋里面放满了石块,一步一步向河中心走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究竟是什么让她那么决绝地要放弃宝贵的生命?投河自尽前,在留给她丈夫的遗书中她写道:“我感觉我快要疯了。我不能让这样可怕的情况继续下去了。我恢复不了健康。我听到一些声音,这让我不能够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工作。我和它斗争过,但是却再也不能够继续了。我将我的欢乐归功于你,但是现在这些欢乐却再也不能继续了。在今后我也将不会再打扰你的生活了。我不能再毁掉你的生活了。我想,两个人不可能比我们更开心了。”她写道,“没有我,别人会活得更好”。内心的挣扎、精神的痛苦和抑郁症的折磨使得她只能通过自杀来解脱。
电影中,在弗吉尼亚的丈夫伦纳德·伍尔夫(Leonard Woolf)的眼里,弗吉尼亚是个病人,她患有精神抑郁症。为了治疗弗吉尼亚的精神抑郁,伦纳德·伍尔夫把她从伦敦带到宁静的里奇蒙德,有专业的精神医生为她治疗,生活上也有女佣伺候。弗吉尼亚在生活上是衣食无忧的。至少表面上看,丈夫对妻子体贴入微,关怀备至。殊不知,弗吉尼亚不知如何同女佣内丽(Nelly)相处。女佣内丽认为,弗吉尼亚是个不尽责的女主人,甚至没有给她指令中午该做什么。实际上,弗吉尼亚不想被家庭琐事所打扰,她惟一在乎和关心的就是写作,她全身心地沉浸于当时正在构思的达洛维夫人的生活及其命运。弗吉尼亚对于里奇蒙德的生活感到窒息,有被囚禁的感觉。对她来说,平和宁静的生活像一个牢笼,束缚了她的自由,让她逃脱不得。终于,她趁丈夫在花园里除草的时候,她偷偷地溜出了家门,来到开往伦敦的火车站站台。她想念伦敦,想念伦敦的生活,恳求伦纳德带她回伦敦。伦敦,对弗吉尼亚来说,应该是自由的象征。很显然,她已经厌烦了被她丈夫控制的、永远被当作一个精神抑郁症病人的生活。她向伦纳德坦言:“我住在我不希望住的地方,过着我不希望过的生活。”但是最后,她不得不把火车票放入自己的手袋,无奈地选择了和丈夫一起回到了里奇蒙德的家。纵然有诸多不愿,还是选择做一个温顺的妻子。
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男权社会,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生活的时代,女性的真实情感是被压抑的,是不能充分表达出来的。虽然她和伦纳德·伍尔夫有异性恋婚姻,但她还有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在电影中,当姐姐瓦内萨(Vanessa)结束拜访临别的时候,弗吉尼亚狠狠地亲吻着姐姐。但她不得不掩盖对她姐姐的爱,因为同性恋在她生活的那个时代并不为人们所接受。她感到无比的压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导致她的精神崩溃越发严重的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她选择沉河自尽的诱因之一。死亡是她惟一的解脱途径。
在电影中,通过20世纪50年代的劳拉·布朗和21世纪初的克拉丽萨·沃恩两个女性的故事,叙述或者延续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命。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对她俩的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1951年,生活在洛杉矶的家庭主妇劳拉·布朗,还有4个月就将生育她的第二个宝宝。她儿子可爱,家境富足,生活安逸。她一直在阅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劳拉·布朗虽然也有体贴入微并深爱着她的丈夫,但她还是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家庭主妇。丈夫生日的那天,丈夫为了让她多睡一会儿,居然自己去买了花。看似是丈夫对自己的体贴和照顾,实质是自己的命运被丈夫安排,自己似乎是为丈夫而活着,缺乏生活的意义。她不时地感受到一种对女性的压抑。为了表示对丈夫的爱,她决定为丈夫做一个生日蛋糕,却发现自己连一个蛋糕都做不好。失败的蛋糕隐喻自己的无能和失败的生活。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和虚无感在吞噬着她。她感到痛苦万分,和弗吉尼亚笔下的达洛维夫人一样,萌生了自杀的愿望,希望以死亡来解脱。这时,邻居凯蒂(Catty)来访,拜托劳拉帮忙喂食她家的狗,因为凯蒂要去医院检查身体,有可能要做手术。凯蒂羡慕劳拉怀有身孕,为自己不能当母亲因而无法成为真正的女人而伤感。劳拉不由自主地拥吻了凯蒂,同样表现出了同性恋的倾向。她重新做了一个蛋糕,整理好了厨房,开车把儿子送到朋友家。接着她来到一家旅店,拿出安眠药,躺在床上,准备自杀。她幻想着自己的床被河水吞没。
劳拉抚摸着鼓鼓的腹部,最终没有结束自己的生命。她决定回到丈夫的身边,生下了第二个孩子。不过她最终还是抛弃了深爱自己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用另外一种方式退出了自己无忧而压抑的生活,选择了自由。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