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燃易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措施(2)
2.2简化审批流程
易燃易爆场所,在审批程序以及按照建筑工程消防行政许可审批上,因为其行政审批程序比较复杂,所以经营者不容易接受,多以在这类场的审批上,政府要联合行文,简化行政审批的程序,提高行政审批的效率,可以参考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在面积以及规模上纳入消防部门、派出所和村镇的消防办的管理中去。
3 从设施上健全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硬件的管理
3.1加强设施的管理
增强公共场所对于灭火自救能力,提高消防设施“标准化”管理。监督单位需要在消防设施处布置的地点张贴消防安全标识。对于消防安全标识在内容、式样以及张贴、悬挂位置方面精心考虑。
在防火门以及防火卷帘和疏散通道等安全疏散设施中,需要对附近规定范围内告知黄色警戒线。在安全疏散楼梯和设有门禁系统中,显著位置布置“安全出口”标识,使用提示,目的是避免物品和杂物出现占用、堵塞安全疏散设施的情况出现。
消防设施管理中,需要在每楼层明显地方设置一个安全疏散图,标明疏散路线以及安全出口和人员所在地理位置,必要时候配以文字说明,采用图文并茂形式,使得消防设施设置一目了然,在出现火灾的是时候方便易懂。对于消防水泵和防排烟风机、稳压水泵、气压水箱、水泵接合器、防火卷等不同的消防设施管理中,需要设置管理责任标牌。
标明消防设施名称以及管理责任人。在消防联动控制柜、报警阀和终端试水装置等部位标明标牌,注释清楚各按钮以及阀门控制部位、区域以及正常启闭状态。进行疏散通道、安全疏散和室内消火栓等消防安全设施中,及时进行检查和记录,明确检查内容、频率。采用管理责任人专人负责填写。实施标识“标准化”管理,保证消防设施识别率到100%,疏散通道以及安全疏散出口畅通率实现 100%,消防设施以及灭火器材配备方面达到100%。
3.2强化设施检查
监督单位需要注明消防设施检查维护效果责任部门以及责任人,具体的职责以及工作要求。 依照有关规定要求,实行巡查,对于单项检查研究联动检查方法,开展检查。
检查结束后要分别记录建筑消防设施巡查情况记录表、建筑消防设施在单项检查方面的情况,以及建筑消防设施联动检查记录。依照使用场所在环境条件以及产品不同的要求,快速对消防设施开展维护保养以及更换。
对于消防设施中存在问题,一定要向单位消防安全主管人报告。在合适的条件下解决。没有条件解决的,需要在24小时内解决。如需要实现供应商和厂家解决的,要尽快展开恢复系统工作状态,通过维修保养负责人撰写消防设施故障的处理记录表。
委托具有资质的机构控制全面检查测试,出具检测报告,进行存档备查。目的是采取强化消防设施检查,保证维护维护记录实现统一齐全,确保维护保养“标准化”,尽量有效率力超过 90%。如果火灾突发,可以切实发挥作用,增强单位迅速灭火自救能力。
4 从制度上完善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监督的体制
4.1日常管理制度的“标准化”
单位需要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在结构体系以及规章制度,明确法定代表人责任,在消防安全工作可以实现全面负责。从消防安全责任人员到普通员工,层层承担消防安全责任[3],落实各自消防工作职责,自上而下开展岗位消防安全责任链。
4.2.检查考评管理的“标准化”
要求对单位员工,在职责履行以及实施自检和整改火灾隐患,成为一个常态的制度,不定期开展易燃易爆场所的考核。
4.3人员培训制度的“标准化”
依照岗位操作规程和操作技巧,对消防人员消防科普知识以及消防安全技能,有机起来教育,使得消防措施规范化。同时,需要做好适应性教育,根据不同情况教学需求施教。
在对新员工以及换岗员工,要参加消防安全常识以及岗位消防培训,对在岗人员需要结合灭火疏散演练,明确岗位消防安全,做到对员工的教育培训的“标准化”。在应急操作程序的过程中也要实现“标准化”。依照单位制定的消防应急操作的程序进行应急处置细化,不定时开展演练。
结语
易燃易爆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的“标准化”管理,是市场经济作用的产物。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化”对于现有的消防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了突破。实现了从消防安全管理,仅仅依靠消防机构转变到责任单位的自愿。通过消防安全“标准化”体系构建,可以实现法律遵循情况的有效监督,对隐患、事故控制监控,实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形成科学有效监督保障机制。实现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可以规范企业现有的管理行为,使责任主体通过建立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从而建立起有效的灾难预警预报,减少经济效益的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于铁.关于加强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几点看法[J].辽宁经济,2013,(11)116一18.
[2]金玉祥.加强建筑消防设施标准化管理的思考[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7(12):145—147.
[3]曹旭东.建筑消防设施三化建设要点及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J].武警学院学报,2010(12):67—69.
[4]杨毅.立足防火监督岗位建设“三化”长效机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1l(1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