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金进《马华文学》序

时间:2014-08-27 13:02 来源:www.fabiaoba.com 作者:王德戚 点击:

  摘要:《马华文学》是一本立足史料,详读文本,力求一家之言的文学史作。这本专著以有限的篇幅处理将近百年的马华文学流变,勇气与视野两皆可嘉。金进博士虽然没有丰厚的在地背景,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勤于史料考据,勉力作出中肯观察。我的建议当然是出自求全责备的动机,也包含深深的期许。金进治马华文学短短几年已经有如此成绩,诚属难能可贵。

  关键词:华语语系文学;华语语系;金进;《马华文学》

  中图分类号:1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63(2014)1-0068-02

  马华文学泛指马来西亚华人社群创作的结晶。长久以来,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文学史多半将马华文学视为海外华文创作的边缘。的确,当港台文学都被赋予聊备一格的位置时,马华文学的分量似乎就更等而下之。这样的文学史观在近年有了大幅修正。随着中国日益开放,越来越多的读者和评者开始理解,相对于中国大陆文学,海外华语社会其实早已发展出各具特色的传统。这样众声喧哗的现象其实更丰富了我们对当代中文/华语文学的认识。

  金进教授的新作《马华文学》就是这样的一例子。金进受教于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博士研究专攻革命历史叙事学。这样的背景原来可以让他在中国国内延续所学,占有一席之地。但金进却选择了一条更具有挑战性的路子。2007年他赴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文系任教,并开始他对华语语系文学的研究。他为这一课题投注大量心血,钻研史料,详读文本,力求自成一家之言。《马华文学》可谓是他个人努力成果的初步展现。

  华语语系文学(Sinophone Literature)近年在世界华文文学以及比较文学界颇受重视。顾名思义,这一研究希望在国家文学的界限外,另外开出理论和实践的方向。语言,不论称之为汉语、华语;华文,还是中文,成为相互对话的最大公约数。所谓的华语不必只限于中州正韵,而是与时与地俱变,充满口语方言杂音的语境。用巴赫金(Bakhtin)的观念来说,这样的语言永远处在离心和向心力量的交汇点上,也总是历史情境中,个人和群体,自我和他我不断对话的社会性表意行为。

  华语语系的对应面包括如Anglophone(英语语系),Francophone(法语语系)等现象。但如我曾一再申明,两者的理论基础其实颇有不同。英语语系等文学带有强烈后殖民主义批判色彩,反观华语语系则问题更为复杂。19世纪以来中国外患频仍,但并未出现传统定义的殖民现象。香港、台湾、满洲国、上海等殖民或半殖民地区里,中文仍是日常生活的大宗,文学创作即使受到压抑扭曲,也依然不绝如缕,甚至有(像上海那样)特殊的表现。另一方面,由于政治或经济因素使然,百年来大量华人移民海外,尤其是东南亚。他们建立各种社群,形成自觉的语言文化氛围。尽管家国离乱,移居的地区历经殖民与反殖民势力更迭,各个华族区域的子民总以中文书写作为文化——而未必是政权——传承的标记。

  最明白的例子是马华文学。马来西亚有复杂的种族、文化背景,也曾经历相当颠簸的历史政治经验。马来西亚从19世纪初年以来就是英国的殖民地,一直到1957年才宣告独立。华人移民马来半岛的历史早在18世纪或更早就已经开始,到了马来西亚独立前后,华人人口超过四百万,早已形成不可忽视的文化、经济、政治势力。马来人、华人还有原住民等不同族裔之间的关系在殖民时期就十分微妙。因为独立建国,各族裔之间的角力浮上台面,而首当其冲的是华裔。60年代的马来西亚的政局躁动不安,终于导致1969年以排华为诉求的“五·一三”事件。事件之后,华人地位大受打击,华社、华校、华语都沦为被压抑的对象。这是一代马来西亚华人永远的创伤。

  马来西亚华人的祖辈也许来自中国大陆,一旦在马来半岛落地生根,自然发展出在地的传统。这个传统带有丰富的移民色彩,杂糅了移居地的风土民情;也带有强烈的殖民色彩,无论是英国人日本人在半岛上的统治,或是华人对当地土著的抗争,都为原来的人文生态带来改变。但这个传统更带有遗民色彩,一种在错置的时空中对中原文化的遥想,对原本就十分可疑的“正朔”莫名所以的乡愁。时间流洗,当移民、殖民、遗民的时代转化成为后移民、后殖民、后遗民的时代,华人所面临的挑战反较前更有过之而不及。

  是在这样的语境下,金进展开他的研究。《马华文学》纵论马华文学从20世纪初期以来到当代的发展,共分为四编。第一编介绍南来作家的成就,从“五四”以后文人如许杰等的提倡白话文学,到50年代林语堂的出掌南洋大学,尽显南来文人与中国国内的密切互动。最有名的当然首推郁达夫,南洋文学永远的传奇。第二编介绍马华资深作家如韦晕、方北方、姚拓,以及方修等的贡献。这些文人也许生于大陆,但选择马来半岛作为自我安顿的所在。离散也许仍然是他们述作的基调,却无碍他们落地生根的愿望。反映在他们文字里的不再是渺不可及的乡愁,而带有有更多斯土斯民的关怀。第三编处理当代马华本土作家,从吴岸到温任平,从李天葆到黎紫书。这些作家见证马来半岛从50、60年代到当代的风云变幻,也以文字铭刻华人种种经验,从政治抗争的回忆,到市井风情的白描,再到魔幻现实的遐想,不一而足,在在帮助这些作家坚持华族文化的决心。第四编则介绍从马来西亚到台湾的重要作家如李永平,张贵兴,陈大为等。相对于本土作家,这些旅台作家的经验更为特殊,因为他们虽然常居台湾,但笔下所及,仍然显现对故乡——或他们父辈的异乡——马来西亚的一往情深。而台湾究竟是原乡——中国——的延伸,还是另外一个华语文化的异乡,成为一个纠结不堪的问题。或许因此,他们作品所显现的复杂性自成一格,极为耐人寻味。

  《马华文学》以四编作为叙述框架,以重要作家作为切入焦点。藉此,任何对马华文学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循序渐进,获得清楚脉络。但以金进对史料的掌握,以及对马华创作的仔细阅读而言,未来的研究仍有持续精进的空间。我以为一下三点可以作为参考:

  第一,对马华文学“史前史”的探讨,可以纳入19世纪驳杂的各种源头,如西方传教士以马来半岛为根据地所推动的各种翻译创作事业,传统文人官吏对马华的诗文论述等。马华文学的开端问题似乎不必与中国新文学的南来做亦步亦趋的平行描述。第二,在经典人物之外,仔细爬梳不同的文学、文类试验,以及容易被忽略的作者。如50年代的左翼作家金枝芒、或60年代的现代派作家温祥英等,都值得以更细腻的方式做出研究。行有余力,更可以思考以非华语创作的马华作家。第三,马华作为华语语系文学的理论坐标,可以有更精密人微的思考。毕竟,在台湾、香港以外,马华创作的传承与成就自成一格,因此可以促进我们的理论上的不断辩难。不论是大马的庄华兴、许文荣,台湾的张锦忠、黄锦树,甚至美洲的史书美、石静远等的理论和史观,应该纳入未来思辩的范畴。

  金进以有限的篇幅处理将近百年的马华文学流变,勇气与视野两皆可嘉。他虽然没有丰厚的在地背景,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勤于史料考据,勉力做出中肯观察。我的建议当然是出自求全责备的动机,也包含深深的期许。金进治马华文学短短几年已经有如此成绩,诚属难能可贵。这两年又开始执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视野开拓到新加坡文学的研究,以他的毅力和决心,未来当然更有所成。谨以此序,祝福金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