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论语》子路章以问政居多,如:子路、仲弓、叶公、子夏、冉有等,还有孔子因事而感,对政事所发的几则议论。另有,樊迟请学稼、请学圃、问仁,子贡和子路分别问如何为士等等,所问虽多,其要皆可归于政事,而为政的根本又统摄于仁。作为个体,君子日新之,时习之的是仁;作为群体,家、国所流布之,推广之的还是仁。至于君子小人之辨,士之行履,兵戎之施,德化之期,也都是以仁、为政所显现于事相者。
关键词:《论语·子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1-0006-02
子路问政有两则。
其一: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其二: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我们都熟悉孔子因材施教,因境施教的方式,在这里可以很鲜活的看出来。子路好勇,往往有意气之论,躬行践履也偏于激进,不够周全。如《先进》章,子路答夫子之问,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此番情景,可见子路言语有失轻遽,气魄大而不够沉密慎重。故孔子教以为政,曰:先之,劳之,无倦。正对治子路疏略处。下面,子路又进入另一个情景,他问卫国国君为政,应先做什么?当孔子答以“正名”时,子路又忍不住笑老师迂阔,而夫子又训斥他“野”,不知道卫国当时的痼疾正在“名不正,言不顺”上。我们由子路的两次问政,既可以领略孔子在“时境”中教育的趣味,又能看到圣人为政,只是以“仁心”拨正“妄心”,对子路,对卫君皆是如此。
说到“时境”和“仁心”,我认为恰是解读《论语》两大关键,而两者实际又回归一点:“时境”中所显现的正是“仁心”,而“仁心”又必在“时境”中流露。仁是每一个生命的当下,其心柔软通达,不滞不涩,在“时境”中随缘处中,不被坚硬的概念所包围,这也是“良知”当下呈现之义。
我们再举《子路》章的几则,以入“时”入“境”,去体会孔夫子的用心处: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前半句,孔子针对仲弓为季氏宰的“时境”,教以为政步骤,很是亲切。下文仲弓反问夫子:“焉知贤才而举之?”这顿然失去了当下的仁心,把“举贤才”看作一种律令手段了,而不能反躬切己的用“思”,故仲弓所问,似乎把举贤普遍化,但实际上正是计较之心生,反而私小。孔子对曰:“举尔所知”,恰在这不用心机处,通于天理之纯全,故无私。在朱子集注中,程子曰:“人各亲其亲,然后不独亲其亲。仲弓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便见仲弓与圣人用心之大小。推此义,则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顺着程子“一心可以兴邦”的话,我们看定公与孔子的问答: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这是人们爱讨论的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典故。孔子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幾”是幾微,玄窍。《易传》曰:“幾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知幾其神乎。”这与西方文化中线性因果律有着根本不同的旨趣。定公和仲弓恰在讨论为政、治国上失去了仁心的“幾”,而误入了线性思维的“机械”。孔子常常慨叹的“民鲜能久矣”的中庸之道,也是这“幾”的显现。念念识得此“幾”,治国之道,亦在其中矣!《易》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者也,可不慎乎?”由此可见,孔子说为政、为君、兴邦、兴国,皆不出乎人的本性仁心的显发,盛德大业,只是此一念扩充而来。发乎于念虑之微的觉照,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明达。《大学》所说的由明明德,至亲民,至止于至善即此。《子路》章还有几处表达了这种意思: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以上各条都阐发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还有有趣的一则: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是孔子辨“直”的一则公案。究其实,便是“法”与“仁”之辩。叶公重于法律,孔子本于仁德,“仁”者,必从亲切处得来,亲其亲,后亲民,民胞物与为极则。但是小民只知道受风气影响,不能由“亲”字,扩充增上,却成就其私己之心。欲其直,反而罔;欲其真,反而蔽;欲其诚,反而陷。而法治的“直”,又走向了另一端,不讲亲疏,每个人都是契约的认同者,虽然冰冷、坚硬,却更易达到一种机械化的公正。不过,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人失去了那入于幾微的仁的境界。西方文化在此路上行之甚远。
以上由孔子的教学法说到“时境”,又阐明“仁心”乃是从“时境”中当下呈现,以及仁在为政中的应用,接着又因“直”而引发出“仁”、“法”之辨。如此种种,孔子无非是让人心回到一个自然生发,天真活泼的状态,或曰“仁”,或曰“诚”,或曰“明德”,或曰“中庸”,不过一事的不同指称而已。但孔子慨叹,这“中庸之道”是不易体证的。下面一则语录孔子即说: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朱熹注解说: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盖圣人本欲得中道之人而教之,然既不可得,而徒得谨厚之人,则未必能自振拔而有为也。这是孔子对教育学生所发的感慨,不偏不倚,从容中道的人才太难见到了。他身边的七十二个贤才也多有偏失:孔子在《论语·先进》篇中,概括四个学生的性格时说:“柴也愚,参加鲁,师也辟,由也官。”还有我们熟知的子路伉直好勇,子贡利口巧辞等等,只有颜渊最合乎中道,可惜早亡,令孔子一哭再哭。孔子在教学时,每每也在让学生们警觉,回归中道。比如在《论语·泰伯》中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乱,直而无礼绞。”在《论语·尧曰》中孔子“尊五美”,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在《述而》一章中,孔子的学生赞誉他时也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我们看到,夫子在“中道”不易得时,退求其次,在“狂”与“狷”中选拔人才,他更看重“狂”,因为狂者能“自振拔而有为也”。我认为朱熹的评语真是深得夫子用心。曾点和孟子是得孔子“心法”的,曾点在谈其志向时,“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论语先进篇)”,很是放旷洒脱;再看孟子见善言善行便“如决江河,莫之能御也。”这正是“不待文王而后兴”的气质。孔子讲“仁”,必由乎行止率真、感发挚诚而来,他对狂者的偏爱是很自然的事了。
孔子是极其厌恶“乡愿”的,称之为“德之贼也”。下面一段即是对这种“老好人”的批评: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仁心最忌伪善、曲陷、逢迎,仅为别人说好而活着,终是外求,不是自心的充盈丰沛,前者是得失之心,故偏私;后者是纯全之心,故正大。一念之差,悬隔霄壤。其实,从上一段,孔子赞“狂”,到此处呵斥“乡愿”,都能看出儒者为学的进路。
我大略摘引了《论语·子路》的一些话,皆是随兴而发的发表文章议论,把圣贤的“家什”推来挪去,毫不客气。幸好,朱子示读《论语》法:“玩索有得”。我亦乘兴而“玩”,随机而“索”,得与不得,非吾能知,仅散论而已。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期刊简介: 《种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83年,曾用刊名:(种子通讯)是中国种子协...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委 国内刊号:CN 37-1025/G4 国际刊号:IS...
期刊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
主管单位:湖北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国...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 国际标...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