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电影《一次别离》讲述了伊斯兰教背景下伊朗中产家庭与贫困家庭之间发生的纠葛。本文希望通过分析《一次别离》中摄影机的位置、视点、构图等影像语言,反映环境剧烈变革下伊朗人宗教与世俗、不同阶层之间的冲突与隔阂。
关键词:一次别离;宗教;影像;隔阂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7-0119-02伊朗阿斯哈·法哈蒂导演的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获得了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悉尼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等20 余项大奖。影片讲述了穆斯林纳德与妻子西敏分居后,聘请女佣瑞兹来照顾父亲。因纳德发现女佣照顾不周,双方爆发争吵。在推搡间瑞兹从楼梯间摔倒而流产。瑞茨的丈夫哈德特怒不可遏,将纳德告上了法庭。每个人对事情发生过程的解释演绎了一出“罗生门”①,由此引发出宗教、法律、伦理、阶级等等的纠葛。
至今,对《一次别离》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其伊斯兰文化的背景与电影流派的不同风格,大多从伊朗的的本土化视角和新现实主义②、女性形象③、导演的叙事艺术④、剧情突转⑤等角度进行解读,其中都对电影的影像语言有所涉猎,但仅作为分析的补充。本文希望立足电影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通过对影片中典型片段的影像语言,包括摄影机的位置、视点、构图、运动镜头等的分析,反映分离背后蕴含的伊朗社会深藏的隔阂。
一、对切镜头的变换与人物内心世界
对切镜头的使用方法不同关系着看与被看的权力主体问题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故事片的银幕世界之中,人物的权力关系首先呈现为看与被看的关系……对切镜头正是实践和检视这种视点、看与被看的权利的恰当例证。”⑥一般来说,采用过肩镜头意味着对话双方分享画面,也就是分享心灵世界;而画面分立的对切镜头则表明双方的心灵隔阂。
对切镜头的经典表现形式是对话的场景。在《一次别离》的对话中,绝大多数的人物都不拥有共相镜头,而大多采用画面对切镜头。但在此类镜头中,对话双方并不存在完全分立、即不使用过肩镜头的对切段落,通常采用过肩镜头与画面分立的对切镜头的结合使用,表现对话双方心理体验的矛盾:一方企图分享心灵空间,而另一方拒绝分享心灵空间。
对切镜头两种表现手法的变换,表现了对话双方交流的不对等,进一步说明了隔阂的存在。例如,在瑞兹意外流产后,不知情的纳德因西敏的电话驱车赶往岳母家。在厨房内外,两人进行了一场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对话。在对话中,纳德与西敏没有出现在同一幅画面中,即没有出现共相镜头。导演采用电影分立镜头以表现夫妻双方的距离正因为误解与分歧越来越远。有趣的是,当西敏说话时,导演采用了过肩镜头——浅焦拍摄的处理将焦点放在说话的西敏身上,而纳德的背影出现在画面的右下方,成了一团虚影;而当纳德说话时,导演却采用了电影分立的对切镜头——焦点放在说话的纳德身上,而他周围只有虚化的墙体而非西敏的背影。
从个人关系的角度来看,电影对切镜头的表达差异体现了主人公内心想法的差异。在《一次别离》中,对话双方的画面分立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换言之,纳德与西敏对另一方的感情是不一样的:纳德因为西敏的绝然离去感到非常愤慨,因此尽管对话氛围看似平静,导演还是通过分立镜头来表现纳德对西敏的不理解与愤怒;而西敏却希望通过这场对话与纳德一同解决家庭面临的危机——女佣家庭极有可能的上诉。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对切镜头的手法不同也体现了意识形态不同。让-路易·博德里认为,电影本身可以被视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一个最佳装置,一个可以不断地对意识形态进行复制和再生产的最佳装置。⑦在受良好教育的伊朗中产阶级中,思想的分化日益明显。在很多人看来,想要离开的革新派大可以离去,选择留下的守旧派必定备受掣肘。但从影片看来,守旧的纳德坚守教义,在对父亲和祖国的热爱以及长年累月的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下,他的固执、面对别离时的铁石心肠更甚于西敏。守旧派的决绝与革新派的不舍形成了鲜明对比,陌生化的叙事彰显了宗教与传统的强大力量。
因此,画面分立的镜头表现手法不一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交谈目的并不在同一个维度上,观念差异和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隔阂让别离势在必行。
二、构图的多元与隔阂的展现
电影的叙事被限制在有限的画框——银幕边缘内。在许多情况下,影片的叙事及意义往往蕴含于构图差异中。在电影《一次别离》中,贯穿整部影片的构图手法便是“画框中的画框”,即将门框、窗框(或窗本身)、镜框作为电影构图的重要元素。这种特殊的电影构图方式往往表现了“某种内在冲突、乃至精神分裂症的视觉呈现,构成某种直面或拒绝直面的自我的表达”。⑧
《一次别离》中的画面大多在室内拍摄,给人以阴暗逼仄之感。在使用近景镜头拉近摄像机与人物的距离的同时,画面中还频繁地出现门窗的边框和墙体,几乎贯穿了影片的始末。出现玻璃的镜头达19个之多。尽管导演有时通过浅焦镜头的处理虚化了边框,但是因此造成的隔阂感和逼仄感依然萦绕不去。
从家庭的层面上看,由于社会分化严重,不同阶层的家庭间隔阂重重。例如,纳德与西敏在得知瑞兹生病的消息后赶往医院看望,却与因妻子流产而怒不可遏的瑞兹丈夫发生冲突,纳德与瑞兹丈夫甚至在医院门口发生肢体碰撞。镜头隔着玻璃门拍摄双方激烈冲突的画面,强化了因阶级和待遇差异而生的隔阂。而后在众人的劝架中冲突暂时平息。此时在玻璃门内,纳德安慰因劝架而受伤的西敏;在玻璃门外,众人劝说情绪失控的瑞兹丈夫。两个家庭之间的隔阂可见一斑。
从个人的层面上看,一方面体现了大人之间因信仰和利益而产生的隔阂。在影片的结尾,纳德与西敏在法院外焦灼地等待女儿特梅的选择。两人隔着玻璃门相对而坐,意味着双方因为一系列纠葛已经彻底决裂。在长达3分27秒的对坐中,玻璃作为隔阂的象征从未消失。夫妻双方观念的分歧正演化成无法跨越的鸿沟,导致一场轰轰烈烈的分离,呼应了影片的英文译名:A Separation。另一方面,体现了成人与儿童世界的隔阂。当两个家庭在谈判的时候,玻璃门外是特梅和索玛耶的嬉戏玩耍,而屋内是大人们的严肃对峙。儿童视域中出现的玻璃,显然象征着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隔阂。尽管玻璃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儿童的保护,但从索玛耶怨恨的眼神和特梅无奈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保护失败了,两个家庭、不同阶层之间的隔阂和怨恨甚至会代代传承。
尽管有浅焦镜头的虚化,但一以贯之的边框与不时出现的玻璃都暗示了“隔阂”的存在,成为表现人物心理与社会现实的重要元素和手段。
三、结语
虽然伊朗国内的电影审查制度依旧严苛、宗教主义色彩依旧浓厚,但是《一次别离》作为伊朗社会中多元化表达的一声号角,成为外界认识伊朗的重要窗口。其具有转折性质的叙事手法具有重要意义。电影中运用了许多隐喻与影像语言以表现伊朗当下的现实:宗教与世俗、阶级与阶级、人与人之间矛盾重重。处于十字路口的国家究竟应该向左还是向右?答案只有历史知道。但有一点必需明确:打破隔阂势在必行。
注释:
①出自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其意义后来逐渐演化为指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自己的谎言,令事实真相不为人所知.
②惠艺.<一次别离>: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承袭和伊朗本土化诠释[J].电影评介,2012(18):51-53.
③熊立,张丽娜.徘徊于传统与现在之间的矛盾体:论电影<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中的女性形象[J].艺苑,2012(4):40-43.
④尚丽娟,韩家政.浅析<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的导演叙事艺术[J].大众文艺,2012(17):175-176.
⑤黄斐.“突转”艺术中人性的挣扎——评伊朗电影<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J].电影文学,2012(23):119-120.
⑥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13页.
⑦让-路易·博德里,李迅译.基本电影及其的意识形态效果[J].当代电影,1989(5):19-27.
⑧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8页.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期刊简介: 《种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83年,曾用刊名:(种子通讯)是中国种子协...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 国际标...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委 国内刊号:CN 37-1025/G4 国际刊号:IS...
期刊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
主管单位:湖北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国...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