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简析唐诗中的色彩学

时间:2014-08-01 18:33 来源:发表吧 作者:黄果红 点击:

  摘 要:诗歌与绘画的相互影响使得唐代诗歌中有大量的关于色彩学的材料,表明唐代诗人对色彩的性质、作用、配合规律有很深刻的认识。本篇将唐代诗歌中的色彩描写作一简要分析和初步研究,试图从审美方面揭示唐诗的色彩美及应用色彩学方面的成就。

  关键词:唐诗 绘画 色彩 冷暖 对比 空间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388-01

  唐代,是中国绘画发展与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代诗歌中有大量的关于色彩学的材料,表明唐代诗人对色彩的性质、作用、配合规律有很深刻的认识。一方面是由于他们认真细致的观察自然界光和色的变化而得来的,另一方面,显然受到了绘画的影响。这是由于唐代诗人大多能画,唐代题画诗的产生说明画家又把诗文序跋视为修养的第一位。故又大多能诗善写。因此,唐诗中的色彩观念也可以看作是唐代绘画色彩学的理论。但由于表现色彩的物质材料不同,绘画运用的是直接作用于视觉的颜料,诗歌是运用唤起视觉色相的语言。本篇将唐代诗歌中的色彩描写作一分析研究,从审美方面揭示唐诗的色彩美及应用色彩学方面的成就。

  一、唐诗中几种固有色的应用:

  ⒈白色是唐诗中各家应用最多的色彩,表达较为丰富的色彩。 而诗仙李白把白色应用的更是登峰造极,无与伦比。据统计光李白在各篇共用444次[2],而杜甫也有380次。

  如以‘白’喻美的:“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洛阳陌》。通篇没有一个正面描写,但香车宝马,白面俊郎的形象跃然而出,使人联想翩翩。同样以‘白’喻美的还有《越女词》,全篇五首就有四首,借以‘雪’‘素‘霜’’喻白来描写美人形象的的。第一首:“屐上足如霜”,第二首“吴儿多白皙”,第四首“东阳素足女”,第五首“耶系溪女如雪”。大有“越女天下白”[3]之定势。越女因白而美,不禁使人遐想而品味良久。

  以‘白’喻贫的:“白衣千万乘”,——《留别西河刘少府》。杜甫也曾感慨:“白屋难久留”。——《破船》

  以‘白’喻老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李白用‘白云’‘白发’‘白露’‘白雪’‘白首’表达了心慕高洁,渴望功成业就但又对青春已逝,韶华不在的的悲怀慨叹。

  ⒉红色在唐诗中的应用。以诗圣杜甫为例对自然界红色的描写;“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稀疏小红翠,驻屐近微香”-----《秋野五首》,“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江畔独步寻花》,“竹皮寒旧翠,椒实雨新红”-----《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翠干危栈竹,红腻小湖莲”——《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晴二首》。在这里,杜甫像一位印象派大师,用高超的用色技巧把红色的浓淡深浅-远近干湿、肥瘦大小应用的随心而富有层次和神采。

  红色又是催人奋进和激扬热烈的,陈羽在《从军行》写道:“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声与光色的结合,红与白的强烈对比显现出沙场的悲壮、将士的豪情。红色也是流血、死亡、恐怖的代名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是红与白的强烈对比传达出社会的现实与恐怖和对世间不平的呐喊,。唐诗中‘红泪’、‘血泪’也有大量的应用,温庭筠写过“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达摩支曲》李商隐写过“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板桥晓别》。有着浓烈的悲伤、忧郁、感怀甚至少许作态的美感。

  ⒊黄色(金色)和朱红-、紫色在唐代是贵族与阶层的象征,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李白在《宫中行乐词》写道:“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在《早春寄王汉阳》写道“昨夜东风入武昌,陌头杨柳黄金色”。杜甫在《秋雨叹三首》写道:“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在《舟前小鹅儿》说:“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还写“楂梨才缀碧,梅杏半传黄”。黄色的高贵、黄色与金色的联想互化、黄色的生命力与新生的可楚可爱都被描写的轻松和自得。读之使人满眼生色。

  ⒋青色、绿色,明净、单纯、高雅,非常符合唐代诗人对归隐田园、渴望和自然亲近、追仙寻道的审美要求,再唐代以李家大青绿山水和浅绛山水为主流代表,(主要以石青、石绿为主,兼以金色钩线的绘画方法)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审美趋势,所以青色、绿色在唐诗中也是应用率极高的色彩。

  “绿竹入幽径,青箩拂行衣”——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片石韩青锦,疏竹挂绿丝”,孟浩然《过故人庄》有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凤凰台》。青绿色有时是淡淡的乡愁、浅浅的愁绪、理还乱的相思,朦胧且极唯美的一种感觉。李白的“绿萝秋月夜,相忆在鸣琴”——《送纪秀才游越》“春潭琼草绿可折,西寄长安明月楼”——《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贵阳》王维的“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便是如是写照。大有余音绕梁之美。

  二、唐诗中色彩冷暖属性、补色对比及色彩空间的应用

  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论著中并没有关于色彩学的系统的专著,但色彩的许多基本规律及应用早在古代就被画家和诗人所熟练掌握。

  唐代诗人善于运用色彩对比,强化冷暖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义,唤起心理视觉。冷暖性质在唐以前就有曾提过,“炎绯寒碧、暖日凉星”[4]。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另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银烛、秋光、画屏、小扇、流萤、夜色如水、星斗漫天,何等的宁静至美,绝对的一幅冷色调的梵高式《星月夜》,况且还有佳人倚窗,坐看星斗呢。

  唐诗中最常见的补色对比是红与绿,如:王维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田园乐》。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问刘十九》强烈的色彩对比表现了春的清新、雨的朦胧,雪天的寒冷、友情的温暖。更突出了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美。其他黄与紫、黑与白、丹与青的对比在唐诗中也普遍应用,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综合上面的简要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在绘画的影响下,唐诗中大量的应用色彩描写来抒情表意,说明唐诗人已经对色彩现象有着深刻的认识,懂得了并能自觉得把现代西方的色彩学基本规律和诗歌高度技巧的结合和运用起来,极大丰富了唐诗语言的内涵和深度,使得唐诗具有无与伦比的色彩魅力。

  注释

  ⑴《唐代诗与画的相关性研究》陈华昌著

  ⑵《唐代诗与画的相关性研究》陈华昌著

  ⑶《壮游》 杜甫

  ⑷《山水松石格》 梁元帝萧绎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