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作为处于建筑的最顶端的屋顶常常对建筑物的性格和地位起到决定性作用,屋顶通过自身的形态特征向人们传达着其中所蕴含的各种感情,使得建筑屋顶具有特别的审美意义。中西屋顶诞生于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可以以它们为切入口探看中西方不同地域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大屋顶;穹顶;中西美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75-2
屋顶在建筑上除了用于遮风挡雨、采光通风外,还有它的精神功能,表现在它是一种造型艺术,构成独一无二的建筑外部形象,人们在精神、艺术上的追求和向往可以通过屋顶的形式和装饰来表达。屋顶处于一座建筑的最顶端,常常对建筑物的性格和地位起到决定性作用,它“通过自身的形态特征向人们传达着其中所蕴含的各种感情”①,使得建筑屋顶具有特别的审美意义。正是由于屋顶有这方面的功能和意义,根据它的地域性差异,可以以它为切入口探看孕育相异屋顶的东西方不同地域的美学思想。
一、中西方屋顶的艺术美
(一)中国传统“大屋顶”之美
中国的古建筑几乎都是和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古建筑本身就是宏伟、精美的艺术品。屋顶也不例外,中国古建筑的设计一向轻墙身而重屋顶,屋顶斜坡的面积在整幢建筑中占的比重很大,成为人们关注和欣赏的中心,故中国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
1、屋顶形式
“大屋顶”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大屋顶”的形式主要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五种,之间等级有别,不可僭越。通过标准化的“大屋顶”的穿插组合形成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建筑类型,如北京紫禁城的角楼,其屋顶由多座歇山顶组合而成,重叠错落。中国“大屋顶”有两处独一无二的审美标识,一体现在屋顶呈平缓而富有动势的凹面造型。硕大的屋顶因凹面体现出的柔和与自然,是直线型屋面显现的笨重、僵硬所不能比拟的。程建军在《中国古代建筑与周易哲学》一书中认为,曲线型屋顶存在及经久不衰的最深层次文化因素源于古代“规天矩地”的思想观念,凹面屋顶正是体现了内敛以及与外部环境协调的中国文化性格。二是“大屋顶”翘起深远的飞檐,这两头翘起成曲线的屋檐配合凹型屋面使硕大的“大屋顶”显得更加轻巧、灵动,宛若在屋顶的四角生长出羽翼,欲凌空振翅,远远望去产生亦动亦静、静中泛动的艺术效果,拥有诗般韵律、乐般节奏。
2、屋顶装饰和色彩
中国“大屋顶”上的屋脊最初只有遮风避雨的功能,后来屋顶形式日趋多样,由两斜坡相交的“正脊”派生出“垂脊”、“戗脊”,为了区分这些屋脊,装饰瓦件应运而生,统称为吻兽,它们形象造型多变,或庄严或活泼,不拘一格。这些造型生动的吻兽蕴含着趋吉避凶、审美装饰的文化意蕴,其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此外小而精致的装饰瓦件无一不使得屋脊更加富有动势感,轻盈似于天空中舞动,增加了“大屋顶”的艺术表现力。屋面用瓦也是很讲究,分琉璃和青瓦两种,根据等级选用,这些瓦紧密相连不留空隙,铺设均匀、整齐划一从而形成极富视觉效果的秩序形式美。“大屋顶”喜用原色以及大面积色块的对比烘托,和着周围环境色调,更显建筑屋顶的壮美轮廓,屋顶上的装饰物的色彩或华丽生动、或朴素自然,都与整个“大屋顶”相得益彰。
中国的大屋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的艺术精神,成功运用了中国美学“以少总多”多样统一的原则。此外“大屋顶”的布局与设计应着自然环境,强调人与自然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屋顶上的色彩、装饰无一不体现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祝愿。
(二)西方穹顶之美
西方的穹顶式屋顶常见于教堂,高高耸起插入空中,给人无限遐想和神秘感。穹顶起源于公元4世纪雅典新的建筑形制——集中式,东欧教堂形制皆为集中式,集中式教堂的决定性结构因素即为穹顶。穹顶“几何形状单纯明确而和谐,像宇宙本身那样开朗、阔大而庄严”②,穹顶外形呈弧面,即凸面屋顶,如肌体一样饱满有生命感,诗人雪莱称赞穹顶是“宇宙的模型”。穹顶为砖砌,一般为砖石的本色,表面装饰很有节制,层次脉络分明,单纯素约表现出严谨的逻辑性,穹顶还重视几何性的明确,外貌简洁、庄严和谐。穹顶一般会建的颇高,同时还有一根长长尖塔状的柱子连着神圣的耶稣十字架,象征通往上帝的最近的一个通道,是人类和上帝交流的最有效的一个圣地。罗马的坦比哀多被视为穹顶集中式形制的经典作品,它高踞于鼓座上之的穹顶统帅整个集中式建筑,从上至下浑然完整,穹顶显示出的体积感使建筑十分雄健刚劲。
穹顶被赋予了几何之美、人体之美,“较重视形式逻辑,讲求逼真,依仗论证,注重体现几何分析性,在屋顶建筑的艺术构思与总体布局上较为强调对称、具象以及模拟几何图案美”③。穹顶单纯、简洁、形式严谨,不施色彩,充分展示结构构件的美,表现出西方人对理想美的追求。同时,石砌的穹顶是一个封闭起来的阴暗空间单位,与外界自然隔开,细心雕琢而又崇高雄伟,显现出勇于向自然发出挑战的姿态。
二、中西方美学思想差异浅述
建筑文化深深植根于当地的土壤生根发芽,它自身是一种文化,通过建筑屋顶,表述着人类的文明,同时建筑文化源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背景,也透露出不同地域人群的审美理想和美学观念。总的来说西方是一种“海洋文化”,体现在冒险的进取精神和不服输的竞争意识,以及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理想;中国是一种“大陆文化”,体现在人们依赖并顺应自然的亲和关系。中西艺术分别在各自文化模式的轨道上运作,形成各自独特的功能张力④。
不难从“大屋顶”和穹顶的美学表现上发现“大屋顶”注重立意的表现,穹顶重视模仿的再现,它们表现出了各自建筑的艺术精神,中国建筑在乎时空融合,呈现出流动、运动的空间,在大屋顶的错落交叠组合之中具有时空统一性、广延性和无限性,追求的是达于宇宙天地的“道”,被誉为“流动画卷” 。不同的是西方是砖石结构体系,建筑空间是相对静止的,体现在穹顶的形制和规模上,被誉为“凝固音乐”。⑤它们之间的审美差异根源于两方美学思想的不同。西方古典美学的最高成就是艺术典型论,偏重对美的本质作理性的抽象分析;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成就是艺术意境论,偏重从感性的审美鉴赏角度探索艺术美的规律。
无论两个地域的美学思想多么千差万别,但它们之间的共性都是体现了人文思想的萌芽,都是对自身审美需要的探求,以达到内心的满足,这体现了人类在美学乃至真理问题上共同的、普遍的、永恒的和绝对的追求,所以绝非有好坏、优劣之分。艺术家不忘对本民族优秀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同时积极借鉴北大核心期刊其他民族的优秀思想和经验,才是在当下世纪永葆文化艺术活力的不二法门。
注释:
①何燕玲、王隽,《中西方文化对建筑屋顶的演变影响》,载于《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30期。
②陈志华,《外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第80页。
③何燕玲、王隽,《中西方文化对建筑屋顶的演变影响》,载于《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0。
④西方艺术的功能张力侧重纪念性,中国艺术的功能张力侧重娱乐性,见于刘承华《艺术的生命精神与文化品格》,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3月,第14页。
⑤张家骥、张凡,《建筑艺术哲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4月,第194页。
参考文献:
[1]张家骥,张凡.建筑艺术哲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4.
[2]刘承华.艺术的生命精神与文化品格[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3.
[3]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4.
[4]宋其加.解读中国古代建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2.
[5]何燕玲,王隽.中西方文化对建筑屋顶的演变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0).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期刊简介: 《种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83年,曾用刊名:(种子通讯)是中国种子协...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主管单位:湖北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国...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委 国内刊号:CN 37-1025/G4 国际刊号:IS...
期刊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 国际标...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