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民生 传承文明 让档案彰显文化本色(2)

时间:2013-08-15 17:08 来源:发表吧 作者:李晖 点击:

  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档案工作的基本属性就是科学文化性。曾有人说"档案是文明之母,科学成果的胚胎"。历史赋予档案的特殊使命,就是让这一特定的载体传播历史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政治管理、科学研究、文化传播、教育繁荣服务,为人类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服务。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档案机构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加强档案文化建设,致力于档案工作的文化特色建设上来。

  首先应该理清社会上目前对档案工作存在的认知误区:

  1、纠正对档案材料的形成方面的片面认识。部分人认为档案是官方文件的记录,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就档案的产生而言,应分为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产生于机关。多指是政府性、国有化的单位,即官方性;二是产生于社会组织。这种单位可能是半政府性或非政府性,例如社会团体、民营企业、公司等;三是形成于个人,如社会名流、名门望族、特殊产业的传人等等。在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为了保存有价值的内容,而将活动的过程有意识有目的地保存下来,即产生了档案,不是"有文必档"。也并不是凡红头文件就是档案。

  2、档案管理者身份误区。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文化的管理者掌握在统治者手中,档案作为上层建筑的附属物存在于官府之中,寻常百姓根本没有资格去一睹真颜。西方国家在进入资本主义后,逐步倡导公民权利,档案机构开始向公民服务。而新中国建立之后,档案部门作为文化机构,一步步走向民生。档案法颁布实施之后,更确立其文化事业机构的地位,公民有利用开放档案的权利。但在调阅档案的过程中,档案部门一般都出于保护档案原件的意识,认真谨慎地进行审查,但不能被认作是不提供服务。由于档案是唯一的,一旦被破坏就不可能再生。赝品可以仿真,高科技的发展可以使赝品更似真迹,但它永远不可能替代原件。利用者也应该树立"保护与利用"的意识,要求使用的同时也要肩负保护档案的责任与使命,保护档案的责任不仅仅是档案部门与档案人员的工作,也是作为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对于档案人员也要强化自身作为社会文化传播者身份的认知,作为文化使者的身份,传播着知识,意识到档案与文化间的密切关系,培养自身有为文化的传播起到桥梁作用的社会责任感与骄傲感,将这种意识自觉带入到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去。目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普遍认同档案部门是个"清水衙门",没有多大作为。甚至于许多档案人员无形中也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不能正确肯定自身的存在价值。正如马未都先生曾说过的,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文化的重建还需要一代人"。档案人员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不应因社会上少数人的肤浅认识而受到置疑,要肯定自已,抛弃不客观的认识,努力做到"随分做事,随理说话,随遇而安"。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中,能够真正认识到档案工作重要性的人,是需要有足够的文化底蘊。

  其次要充分利用档案资源的优势,在丰富的馆藏资源中下功夫,强调文化特色,加强档案在文化特色方面的建设,作为宣传教育的生动资料,加大宣传利用力度。

  档案作为整个国家的历史记录,对于描述国家历史面貌是无价资源。我国拥有完善的档案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的档案馆,各专业领域如城市规划建设、交通、船舶、钢铁冶金等专业档案馆,近年来,大型民营企业也开始相继建立自己的特色档案馆,档案管理机构纵横交错,馆藏资源相当丰富。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及至一个社会组织如果拥有品种齐全、内容丰富的馆藏,就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国家、城市、机构的发展脉络,能够比较完整地反映其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利用档案建好珍品档案陈列馆、名人档案陈列馆、地方文献陈列馆等,并长期对外开放以及利用档案写回忆录,著书立说,宣传演讲,文艺创作,举办各种展览等是常见的方式。很多地方档案馆已经开始"五位一体"或"四位一体"的建设尝试,即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一体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长航系统在"十一五"末期推进重大活动档案、口述档案、实物档案的建设,相应出台一系列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同时开展了长航系统的档案专项检查工作,督促重大活动档案、实物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同样具有长远的文化建设方面的意义。

  在向社会提供档案服务利用中,我们也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重点修正档案工作的办事效率和程序繁锁。在对外服务的档案机构中,利用过程中要对查考档案的用途应尊重本人意愿,只要不损害党和国家及个人隐私的原则,借助利用的途径,深挖档案的内存又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是要加强档案人员的建设,这是强化档案文化教育工作的源头建设。

  通过档案人员素质的提高,提升档案人员的文化挖掘能力,以此来彰显档案作为知识源泉与宝库的地位。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成长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自我实现是个人成长的最高境界,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体现个人价值的阶段。在达到这个境界之前,人必须要实现四个方面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这是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很多基层单位的档案人员只有2-3人设置,只有1个编制的也不少。根据长航系统"十一五"档案从业人员的数据统计,463人从事专兼职档案工作,具有档案专业技术职称的档案人员仅占总人数的14%,其中,高级档案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人员中占10.5%,中级技术职称的占38.8%,初级技术职称的占50.7%。在整个档案从业人员的比例就更少得可怜。有的档案人员发出了这样的呼声"我不是弱势群体,而是弱势个体"。可见,档案人员处于一种能否实现"受人尊重"的危机中。显而易见,这个第四级层面的需要未能达到,那么紧跟其后的"自我实现"的最终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在工作压力下,档案人员被迫应付差事,这种被动行为能否实现档案作为"文化传播"的职能已经大打折扣。

  档案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来源于民生,就应该归于民生,为民生服务就应该是它的终极使命。它的传播和交流,增进了人类的智慧,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无法复制历史,档案陈述的事实却是最接近于历史的。档案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以更真实的材料达到了人类历史文化传承的需要。档案工作既是管理档案的管理性工作,又是宏扬、传播人类文明的文化性工作,二者不可偏废,都应是我们从事档案工作中必须要踏踏实实地均衡发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邓绍兴、陈智为:《新编档案管理学》,档案出版社。

  2、覃兆刿:《档案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健脑工程"》,《浙江档案》2011年第1期。

  3、吕海旺:《关于档案馆文化服务功能的思考》,《档案管理》,2005年第4期。

  4、孙观清:《档案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档案学通讯》,2007年第5期。

  5、GeraldCorey、MarianneSchneiderCorey,《心理学与个人成长》,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6、郭红解:《论档案馆文化的构成、特性及空间拓展》,《档案学通讯》,2004年第5期。

  7、鞠传信:《浅谈档案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山东档案》2007年第6期。

  8、马未都:《文化的重建还需一代人》新浪微博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