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双重心境,内蕴深沉。
对此诗句两种看似矛盾的解读,应当视为一个失意天才特有的、合理的双重心境。在这里,诗人失败之后依然渴望功名的用世之心展露无遣。这种心境实际也是一种儒道结合的表现,李白虽未生逢乱世,但他一生所受的打击和挫折,主要源于自我那种孜孜不倦的进取之心,青史留名的意愿同光阴逝者如斯的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巨大反差。诗人对自己的现状是有清醒认识的:本句下化用陈王曹植“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典故(《名都篇》),于众多嗜酒者中实写陈思,不仅是出于同情,更在于他在自己的身上看到了陈王的影子,主观上说,李白不愿意自己上演陈王的悲剧。
从深层意义上探讨,古之圣贤名士的不得志之叹,大多是因为他们以其对时代弊端敏感洞察,对自我人生清醒、透彻的关照,引发出一种对时代、对人生普遍意义上的悲慨和怜悯。这种心境又迫使他们与所处的环境甚至自身的存在进行抗争,有时在他人眼中,还呈现为一种不合时宜的姿态。在“不为圣贤”或“自比圣贤”的双重心境之后,隐藏着的乃是一个无比清醒的、为生命而痛苦挣扎的主体。这种情感融入到整首诗中,展现出个体生命与整个宇宙抗争时所迸发出的一种壮美力量,又盘旋交织着一种悲壮沉雄的生命意识,从而引发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共鸣。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是在自嘲,也是在自我安慰。双重的心境交织融合,在轻描淡写间不经意透露出诗人清醒而不安的内心,让人们领略到,李白在创作这些不朽诗篇的时候,每一句话都融入了自己的生命,既表现了独特的精神风貌,又痛快淋漓地表达了千古失意文士郁积心中的怨闷。
三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对《将进酒》文本的再解读也有诸多启示。即通过这种“文本细读”的方法,使我们在前人之外,找到对古代诗歌名篇的感知空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也许李白进行创作时,并未顾及诗歌多重内蕴的问题,但这并不妨碍后世读者进入他的创作空间,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对其进行新的阐发。任何文学史经典的生成都有一个历时性的过程,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单一性,而在于它潜在的多元性,使其内蕴在被接受、阐释的过程中不断累积叠加而趋于深厚。
从理论角度说,作为一个概念的“文本细读”法渊源有自。它是二十世纪前半期由英美“新批评”派提出的术语,一度运用于文学批评与教学领域。“新批评”派的评论家们把文学文本阅读与批评的目的当做“是对文学作品做出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必须建立在对文学作品细致、深入、反复的阅读的基础上”[8]。如该流派的代表者瑞恰兹特别指出,人们在读诗和论诗时会受到很多与阅读对象本身无关的外界因素,所以在对文本进行解读前,应当反复投入地阅读,他认为虽然对一首诗读过几遍,“但只是引起并维持了对这首诗的一种反应或是没有引起任何反应,所得的印象只是面前纸上的一堆字,那么这一次几遍就只能算作‘读了一次’”[9]。虽然这一理论及其实践过程,由于过于强调文学作品本身而割裂了作者、读者及文本背景之间的必然联系,招致批驳,影响逐渐式微。但其对于文学作品解读的合理因素,如对文本的尊重、作品阐释细致入微的态度依然是值得借鉴的。
实际上从古迄今,中国读书人早已在各自的阅读接受中实践着文本细读的范式,例证不胜枚举。如朱熹云:“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10]如果说朱子所述之“书”的外延稍显宽泛,那么文学史家程千帆先生青年时的一件经历,则专门是针对读诗而言的。他回忆道:“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我到胡小石先生家去,胡先生正在读唐诗,读的是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讲着讲着,拿着书唱起来,念了一遍又一遍,总有五六遍,把书一摔,说,你们走吧,我什么都告诉你们了。我印象非常深。胡小石先生晚年在南大教《唐人七绝诗论》,他为什么讲得那么好,就是用自己的心灵去感触唐人的心。心与心相通,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而不是《通典》多少卷,《资治通鉴》多少卷这样冷冰冰的材料所可能记录的感受。”[11]这两则实例,均与新批评派“文本细读”的内在精神不谋而合。但是细究其里,又有一些差别:中国传统的文本细读,并非脱离文本创作背景及作者本身的单独存在,相反,它非常重视对文本创作背景的把握。既然诗人的本领在于把心中的情感说得细致入微、回肠荡气,那么读者通过细读进入其创作情境与情感表达的场域,与作家作品形成直接的对话,就是一种必然的要求。
本文所思考的“文本细读”,就是将上述两种方法合二为一、取长补短后的结合体。一方面注重对诗歌本身字句、语义、结构的分析,另一方面调动各方面的知识背景,还原环绕在创作外围的相关问题。即如上文对李白《将进酒》的再解读,主要建立在诗人彼时的创作心理及全文的情感表达主旨上,不仅要注重读诗时内心的体悟,而且要结合历史背景和相关典故对文本加以深入探讨,这样才能避免所得之见成为标新立异的无稽之谈。
综上所述,“文本细读”对于我们透视诗歌意在言外的内蕴,获得更直接和丰富的心灵感受,都是大有裨益的。特别是在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重宏观把握,轻具体分析的趋势下,合理使用这一方法,不失为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有益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179-180.
[2]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225.
[3]徐增.而庵说唐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618.
[4]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28.
[5]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四部丛刊.上海:上海书店影印,1989.
[6]唐汝询.删定唐诗解.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07.
[7]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1909、1921-1922.
[8]李卫华.价值批判与文本细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30.
[9]I·A·瑞恰兹.实用批评序言.新批评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64.
[10]朱熹.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168.
[11]程千帆全集(第十五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79.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委 国内刊号:CN 37-1025/G4 国际刊号:IS...
期刊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
主管单位:湖北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国...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 国际标...
期刊简介: 《种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83年,曾用刊名:(种子通讯)是中国种子协...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