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赣南采茶戏的双向突围之路

时间:2014-07-10 20:44 来源:发表吧 作者:王婷等 点击:

  摘 要:赣南采茶戏作为江西地方戏曲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当代发展中呈现多方面的发展困境。本文主要从其创作发展和传播发展寻求赣南采茶戏的双向突围之路。创作发展运用专业创作人员培养和经典作品的典范作用;传播发展运用农村、城市不同传播背景下的不同传播方式,从以上两个方面使赣南采茶戏在现当代发展中有新突破。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创作发展;传播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148-02

  清代乾隆间陈文瑞《南安竹枝词》记载:“长日演来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词中“三脚戏、采茶歌”即赣南采茶戏。这是一种赣南人喜欢的地方戏种,采茶戏曲调大部分高亢热烈,旋律行进起伏较大,富有浓郁的山野田园风味,主要表现茶山人民的劳动热情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号称赣南采茶戏的“四大金刚”如《四姐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等,反映了赣南农村劳动人民(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的劳动过程和一些生活片段,没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这些群众遥不可及或无劳动群众基础的题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且多为喜剧,因而在明清时期极为流行,有“赣南城乡三脚班”盛行的盛况。然而,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这些经典的采茶戏表演特征离我们渐行渐远,人们的疑问是在卡拉ok、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发展良好的今天还需要采茶戏吗?

  采茶戏发展困难从内、外分析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人们接触艺术的形式多样化,相比采茶戏剧目老化。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化文化的冲击,使人们审美兴趣和艺术感觉方向发生巨大变化。二是采茶戏新剧目少,质量不高,内容陈旧,很难吸引到观众,观众对旧剧目产生审美疲劳。三是地方戏曲发展环境滞后,工作条件差生活待遇低导致大部分人不愿意从事采茶戏专业演出,专业人才严重流失。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坚持地方戏曲的自我定位,从“创作发展、传播发展”两个方向探索采茶戏改革发展的新路。

  采茶戏的创作发展是有基础的。基础一是传统采茶戏剧目均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与斗争、劳动与爱情、商贸与习艺为主要内容,如《九龙山摘茶》、《挖山笋》等,随后增加的现代采茶戏目也贴近生活,如为纪念苏区革命战争,演出了《送子当红军》、《山歌情》等,因而采茶戏历史发展中始终以反映现实,服务群众为主要任务,这一成功的经验是创作发展可借鉴的。基础二是采茶戏风趣、幽默的喜剧风格,以口语化语言和大量谚语、歇后语、谐语,正话反说来创造喜剧风格,让观众真正喜闻乐见。采茶戏的创作发展可以这两大基础为前提,寻求从根本解决人才紧缺、曲目老化的问题。

  首先,培养采茶戏专业创作人员,借助高校采茶戏专业教师和专业剧团力量,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人才培养的经费主要是政府投资和民间筹措两条渠道,政府如能保证并相应加大人才培养的经费,那民间筹措就可形成灵活。如实行市场化运作方式,把企业引入文艺发展中,在采茶戏大型演出时,寻求合作企业,采取为企业做广告的形式,企业支持演出费用。

  再次,尽可能的推出经典作品,出力作,把赣南采茶戏打造成赣南的文化品牌。一部优秀的作品有时可以救活一个剧种,如青春版的《牡丹亭》极大吸引了青年一代,救活了昆曲。目前我们新生的《八子参军》全国巡演,既有了历史教育意义,又有现代表演气息,如《闹春》把“对花”一段中“摘一朵芙蓉妹妹头上戴”改为“校园鲜花不能来,留得芬芳春常在”,赋予保护生态,爱护家园的新意。除此之外还有《秧麦娃》、《双双鞋垫送亲人》、《在红旗下成长》等多个以赣南采茶戏为主要元素创作的优秀文化节目连获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校园春晚金奖,在这些曲目中传统艺术和现代题材完美结合,为采茶戏的优秀曲目创作提供有益经验。同时设立“采茶戏优秀剧本库”,把好的剧本纳入其中,为剧本创作提供系统理论依据。

  赣南采茶戏的传播发展是在现当代继承发展的第二条出路,采茶戏的最佳传播结果是让本是草根文化的采茶戏重归草根环境,传播中有很多个传播群体,如学生群体、其他普通民众。所以我们以这广泛的接受面为依据,有两种较好方式,其一,采茶戏和校园体操、大众健身操有机融合,创建动作简易、舞姿优美的“采茶戏健身操”,这样既能陶冶人们的艺术情操,有很好的健身价值,又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采茶戏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二,积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学校带动家庭、社区,形成“三位一体”的传播模式,使家庭、社区成为采茶戏学校学习的延续。例如设立家长学习的成果,展示校园生活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邀请采茶戏爱好者和民间表演队演出以多种灵活形式使采茶戏成为大众认可甚至欢迎的活动。

  采茶戏传播发展中更应侧重考虑农村这个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农村里存在更多懂得又喜欢采茶戏的观众,尤其是一些年长的老人,传播发展可适当运用老人这一群体的影响力,以点带面,让懂戏的老人成为采茶戏传播的公益行动者。这样首先要确保老人有机会接触到采茶戏。地方政府、文化部门要组织采茶台柱、优秀演员组成采茶戏宣传队,到农村进行公益性演出,让农村群众有更多机会接触采茶戏,重现清初“赣南城乡三脚班盛极”的鼎盛时期。

  另外,采茶戏还可以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传播路线,采茶戏和旅游结合,如赣州的古城墙、八镜台、文庙、慈云塔,这些历史悠久的景点,可采用采茶戏方式向外的游客演绎古城墙、八镜台的历史,介绍文庙、慈云塔的历史渊源……,这种方式既加深游客的旅游印象,又宣扬了赣州地方特色文化,使采茶戏传播获得生机。还有在社区开展“赣南采茶戏知识竞赛”,“社区文化艺术活动采茶戏专场”等公益性活动都可以促进采茶戏的传播。

  传播发展应以多种形式推广为目标,每种形式更应追求多元化拓展,如校园采茶推广活动就可以多层次不同方式推广。幼儿园、小学可以采茶舞蹈学习为主,初中、高中生可以采茶情感培养为主,大学可以老师专题研究,学生采茶剧本创作等专业培养为主。还要充分发挥传媒的作用,如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站开设采茶戏栏目,大力宣传,为采茶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采茶戏的创作发展、传播发展是它在现当代发展中的两条路线,独具特色又互为影响,相互渗透,彼此形成采茶戏现当代双向发展的趋势,在这条双向发展之路上,赣南采茶戏在戏曲百花园中将继续绽放奇葩的风采,让渐行渐远的脚步能重新回到民众生活中。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

  [2]赣州地区志[Z].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

  [3]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M].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

  [4]吴梅.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5]张华.中国民间舞与农耕信仰[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M].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版.

  [7]杨吉慧,林建平.赣南采茶歌舞的风格与特点[J].艺术教育,2006年版.

  [8]郭磊.从赣南采茶“矮子步”看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延伸与发展[C].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论坛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