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孔子的“中庸”之道及时代意义

时间:2014-06-26 11:28 来源:发表吧 作者:司薛情 点击:


  【摘 要】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是儒家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中,他的“中庸”思想博大精深,在当代学习和探究孔子的“中庸”思想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德行、完善人生境界仍具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中庸;时代意义

  在中国哲学史上,“中道”观念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对中华文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人学士都普遍认同和追求的一种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中道”观念得到长足发展,其中,孔子的中庸思想不仅在认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践方面也可以作为一种对人们极具意义的方法论来使用。此方面的思想,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许多矛盾和问题,而孔子此方面的思想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极具借鉴意义。

  一、孔子“中庸”之道的内涵

  在儒家经典中,“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之中,后来经过思孟学派《中庸》《孟子》等著作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成为了儒家尊奉的最高道德原则和处世之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中庸思想以礼义为标准,主张执两用中,因时而中,将中庸之德作为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在《论语》中,孔子虽然没有直接定义“中庸”,但他的“五美四恶”之说实际上就是在讲“中庸”。所谓五美四恶,即:“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1] 我们要理解孔子的中庸之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认识角度来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

  (一)从认识角度

  从认识角度来讲,中庸之道中的“中庸”就是永远恪守中道的意思,它是一种美德。《四书集注·中庸章句》中朱熹就对“中庸”进行了经典的解释:“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2]中庸即是善,是适度,是最能体现伦理和道德的规范、要求,是道德实践的最高境界。既然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原则和处世之道,那么如何判定和衡量中庸呢?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看来,礼义是真正衡量和判定“中庸”或者“中道”的标准。中庸原则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礼义制中”,《荀子·儒效》“曷谓中?曰:礼义是也。” [3]就是这一思想的反映。《礼记》中讲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 [4]也就是说,行之无过不及,立之不偏不倚,这样才能立之正而行之中,才能得其序而无邪僻,此即为“礼”的本质。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清楚的明白在孔子那里“礼”和“中庸”的关系,明白是否合乎于“礼”就是判定人们是否践行“中庸”的一个标准。《论语·颜渊》中记载颜渊问仁于孔子,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5]这里,孔子讲了“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仁”和“礼”以及“中庸”并非毫不相关的三方面,其实质上,三者是有内在联系的,三者以“礼”为桥梁和纽带,共同构成孔子的思想体系。“礼”是“中庸”美德的外在标准,是判断是否践行中庸的一个标准;“礼”同时也是“仁”的标准,是否合“礼”也是判断人们是否近“仁”的标准,如果人们能够“克己”归复于“礼”,那么人们也就近乎于“仁”了。孔子讲求“仁”重视“礼”,其实质上和“中庸”也是有联系的。要想达到“中庸之至德”,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境界,就要合乎于“礼”就要讲求“仁”。求“仁”的过程和践行“中庸”美德的过程是一致的,人们在接近“仁”的过程其实就是践行“中庸”美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才能做到中庸,才能成贤成圣。

  (二)从实践角度

  从实践角度来看,中庸之道主张过犹不及、执两用中、因时而中,使中庸转化为人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凡事都有自己一定量的度,人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都要把握好这个度,要时刻注意过犹不及,即达不到这个度和超过这个度是一样的,都没有遵守事物运行的规律,都会犯错误。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是遵守客观规律的做法。我们遇到事情,不能走极端,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体悟“中庸之道”、把握“执两用中”,反对过与不及两个极端,从而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性质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运用“时中”和“执中有权”的方法。所谓“时中”就是适时地把握中道,一切都要根据特殊的情境随时而动。“中道”不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而是灵活的,亦即“中无定方”“中无定体”。所谓“执中有权”就是持守中道,通达权变。意即在持守原则的情况下,要学会通达灵活。君子行事,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还得学会有所权变,以便自己的行为始终能够不偏离中道。从本质上讲,“中庸之道”就是“中”和“权变”的和谐统一,是动和静的统一,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完美结合。人们在做事情时,要注意“中”和“权变”的统一,既不墨守成规,僵化的处理问题,也不只注重灵活变通而失去应有的原则性,而是在坚守原则的前提下灵活巧妙的处理问题。

  二、孔子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

  中道思想对人们有着很深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太极端了”,“太奢侈了”,“太过分了”等说法描绘某人的不良行为,这说明中道思想是深入人心的。中道思想已成为一种文化心理现象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组成部分,作为传统思维方式一直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当今,现代化浪潮愈演愈烈,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很快接受了这些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许多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有太多糟粕,更有甚者有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已不适合这个高度现代化的社会。这当然是不正确的观点,我们也很容易从这个过程中看到弘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孔子的“中庸”为代表的中道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理所当然的需要得到发展。以孔子的“中庸”为代表的中道观念蕴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在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仍具有重要作用。

  在培养德行、完善人生境界方面,孔子的中庸之道也具有极大的意义。孔子比较重视德育,把德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孔子的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向贤士圣人学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规范符合制度。孔子的中庸之道可以从外在的标准使得我们认识我们自己,规范我们的言行,使我们的各种行为内合自己的心性外合制定的各项规范,从而完善我们对自我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解决自己内心的种种矛盾,提升我们的境界。所以说,在当代学习和探究孔子的“中庸”思想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德行、完善人生境界仍具有很大的意义。

  注释:

  [1][5]孔子.论语[M].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20-21.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1983:17-19.

  [3]荀子著,安继民注译.荀子[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85.

  [4]黄勇.儒家经典文库(第二十三卷)[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4863.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三联书店,2009.

  [2]胡伟希.中国哲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胡适.中国哲学是大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史德新.论老子守中思想与孔子中庸之道的异同[J].求索,2010(05).

  [6]李桂荣,孔凡文.论老子和孔子思想的同源同归[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