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试图从“仁”的角度考察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的原因。我们先考察“仁”的概念大要,得出仁是“心之德,爱之理”的结论,这又主要是从人与天地万物及他人处在一种痛痒相关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接下来我们考察杜诗《题桃树》和《又呈吴郎》,在这两首诗中具体而微地展示了杜诗是如何淋漓尽致地展现“仁”这一儒家最高理想的。
【关键词】杜诗;《题桃树》;《又呈吴郎》;仁
杜甫被称为“诗圣”,成“圣”必须符合儒家的最高标准——仁。但在杜诗中拈出“仁”的思想并不是说儒家主张诗歌成为道德的传声筒、用来表述观念或服务于政治,而是从根本上来说,儒家认为诗歌本就不拒绝观念的表述并介入政治,因为其根本目的不是诗本身、写本身,而是要成己成物,使人德性日新,完善健全美好的人性(此之谓“修身”)。首先我们需要问,“仁”是什么?
最有名的应该是明道的《识仁篇》了,然而朱子认为他立论太高,说话浑沦,只一个“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①,让人没理会处。其实我们还可以从一些语录中看到关于“仁”的更真切的表述,大体说来,有以生意说仁,有以知觉说仁。前者如朱子说的:“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另外还有“观雏鸡可以识仁”;据说果核多被称为“仁”也是由于它是此植物生意贮存之所,等等。上述对仁的阐发,都可以归在一个“天地之生气”上来,此时说仁,是宇宙间活泼泼的生发之意,而且这生意不是和我漠不相关的,而是处在紧密的痛痒相关之中的;另外便是“从知觉上说仁”,比如《朱子语类》中曾经说,医家把手脚麻痹了称作“不仁”,所谓“麻木不仁”也,“此语最善名状”,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能“仁”,则自身能与天地万物相感通,从而是“满腔子的恻隐之心”。在朱子看来,人之能“仁”甚至就像人能疼一样自然,就是说仁者能够与万物“痛痒相关”,这是从自身的可感通性的角度来说“浑然与万物同体”。但是到了朱子的《四书集注》中,上面的活泼泼的议论都被截去了,朱子给仁下了一个相对来说最标准的定义:
仁者,心之德,爱之理。②
这当然有其好处,因为它“截得上下最分明”,而无论从生意还是从知觉来说仁,都容易把仁说成是“形而下”者,但仁在朱子看来,却是和性、理、道等等同属“形而上”的层面,仁不是心,也不是爱,而是心之“德”,爱之“理”,这样也就“拔高”到了形而上层面来了。但我们还是要稍作补充,实际上,此德此理,还是要在生意、知觉的意义上才能得到当下的直显。
有了以上这个铺垫,我们来看杜甫的《题桃树》:
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
高秋总餽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
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
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一家。
此诗之创作的背景,根据浦起龙的考证,“乃知初归之时芟除堂径,必有议去此桃者,公一触于仁爱之本心而欲留之,故作此以晓之”。鉴于前面已经对理解此诗的思想基础做了疏解,对此诗的分析全引浦注:“一二,即提明此意。三四,申言其所以然。盖‘餽贫’则于人有济;‘舒眼’则与我偕春,物虽微而利亦溥矣。下半又勘进一层。更勿论其有利与否,而物本当爱者,非于桃外推广之词,乃即物指点之词。推广则题面全抛,无是理也。言‘乳燕’、‘慈鸦’,无补于世,而生机洋溢,人情类皆护惜之,桃非其类乎?不见颠连陷溺之伦,悉归共患同忧之度,为圣王无间之心体乎?乃以区区径路之斜而绝其源,岂仁人君子之用心也哉!以托开作收转,此中有神而明之之用,难以言传。”复评之曰:“肫然胞与襟怀,何有头巾气味,小中见大,不是讲道学也。”相信从中可以看出,在杜诗中对“仁”的表现不是要宣传某种既定的思想道德,甚至假设要杜甫自己来分析,他就未必能像浦起龙一样把它理论化地串讲起来。但是相信他自己看到这样的分析时,也是会欣然同意的,因为它揭示了此诗的思想上的可能性条件。而与其说杜甫作诗是为了去附和、比附此儒家的思想,毋宁说杜诗是从此儒家的源头而来,故尔本来就带有这一切儒家诗学的特质。
同时我们不要忘记,所谓“仁”之“浑然与万物同体”不只是指“物”,同时也指向他人,比如在这首《又呈吴郎》之中: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此诗的背景是杜甫移居东屯时,将瀼西草堂借给吴郎居住,而诗中写到的邻妇经常到杜甫园中来“扑枣”,吴郎知之,将插篱笆以防止她来。
下面来试析之。我认为,这是写中国文化中之“恻隐”之动人篇章,其人情揆度曲致之极。此恻隐之仁爱并非某种普遍性的、站在上帝俯视人间的角度的“博爱”,也不是佛家所言的完全不考虑其对象的“慈悲”,而是建立在爱有等差之上的,有层次的推扩之爱,故我们必须进入到我们谈话对象的具体生存情境中去体会他们的处境和困难,同时又以忠恕之道推己及人,而且还要让他人推己及一个作为第三者的他人。我们看其首联就直接“迫不及待”地表示出不要阻止邻妇扑枣,可见杜甫一片热心肠。可以想象,当杜甫一得知吴郎要插篱笆的时候马上就想到此邻妇,故不待解释或者解释在后地说出了第一句话:堂前扑枣任西邻!其急切口吻现在读来仍十分亲切。接下来一句,说明了此妇人的四重可怜之处:无食无儿,又是一个无夫的独居寡妇。颔联,首先跟吴郎解释,此妇乃是因贫困才来窃食,实在是不得已,然后又进一层劝吴郎,正因为此,只怕邻妇因窃食而生恐惧之心,所以反而要去主动亲近她。颈联就更为曲折了:邻妇虽然对你吴郎这个远客有防备之心,这是表面责备邻妇,回护吴郎,实际以退为进,让吴郎知道,你若插上了篱笆,不正好应验了邻妇对你的防备之心么,以此开示吴郎,也是让他“转须亲”,而又以责备邻妇的方式为吴郎留够面子。最后则借贫妇的申诉,点明了其困苦之由,更让吴郎动恻隐之心,此时再回头想想,几颗枣子,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让人心悦诚服,而且又后悔不已,或者还庆幸自己还未插篱铸成错误。可以推测,这首诗大概是生了效的。总之是再三往返,在人心之间反复推求,正见老杜一片苦心。而我们如果是以一种对象化的方式,则又会怎样处理此事呢?要是站在老妇一边,则直接责备吴郎,这不仅没有待客之礼,让吴郎面子上过不去,何况吴郎只是不了解情况而已,本身应该也并非冷酷无情之人。如果直白的说明老妇的苦处当然也可以,但毕竟没有以诗的兴发的方式那样动人,而且我们也就少了一首千载之下读来仍十分动人的名篇了。如果碍于吴郎的情面,任其插上篱笆的话,这样对邻妇无疑是个很大的伤害,何况杜甫自己的良心会更过意不去。总之,在这首诗中,真是“没有人是一座孤独的岛屿”(邓恩语),杜甫、邻妇、吴郎都是活生生的痛痒相关的——试看看除了儒家的诗人,又有哪些诗人的作品中能体现这种特质呢?
从上文可以看出,杜诗中的“仁”是全方面体现着的:它既体现在仁人与天地万物的痛痒相关之中,也体现在仁人与他人的民胞物与之情中——成己成物,绾合无痕,斯之谓诗中之“圣”。
注释:
①程颢:《识仁篇》,载郭齐勇主编:《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86页。
②朱熹:《四书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期刊简介: 《种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83年,曾用刊名:(种子通讯)是中国种子协...
主管单位:湖北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国...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委 国内刊号:CN 37-1025/G4 国际刊号:IS...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 国际标...
期刊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