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为什么而艺术?

时间:2014-06-24 15:00 来源:发表吧 作者:李晓丹 点击:

  摘 要:当社会发展至今,我们应当重新回过头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所谓的“艺术”是为什么而生?从美学的角度先分析对于艺术的不同观点,再反思对于现在中国正在干得热火朝天的文化产业是否真的走在政府与人民所期待的那条正确的道路上,又或者是落入了“为金钱而艺术”的怪圈当中。

  关键词:美学;艺术;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015-01

  学艺术的人或者关注艺术的人,有时候不免有所疑惑和争议。到底“艺术”是为了什么?是成为了养家糊口的工具,亦或者是成为了某种政治观点下的棋子,还是它就是一门艺术?

  古今中外对于这个话题的争议也并不在少数,这甚至能够追述到关于艺术的起源。在古希腊,艺术是技术的一种,其目的不在自身之中,而是为了政治教育。而在中世纪,艺术则是为神学服务的。因此在最初的美学理论当中有一个很明显的主张就是:艺术必须有助于人生或社会,这种艺术活动和整个国画家社会内在追求的价值观相符。这如同柏拉图所主张的“为人生而艺术”。这种美学观点在中国的艺术界中的代表也并非少数,例如其茅屋为秋风所破之后还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还是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杜甫;以及近代弃医从文,誓以笔杆作枪杆,撰写了大量具有批判性思想的文章、塑造了一个个反映当时社会疾苦形象的鲁迅;还有四大名著当中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经典歌曲《卖报歌》、《白毛女》……种种迹象表明着中国自古就是以“为人生而艺术”为主要艺术美学观的国家。

  同时,坚持“为人生而艺术”的人们总在批判另一种对艺术的诠释,即“为艺术而艺术”。因为在现实主义者眼里,这种纯艺术没有任何多余的价值,像渡边淳一的《失乐园》这种描述婚外情的违反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文学艺术,都应当被摒弃。在梁秋实呼吁应当回归文艺本质,而不要过度将其发展成为阶级斗争工具的时候,他也被认为是自私的。因此,在中国像梁秋实、徐志摩这样的人都无法长久留世。但为什么至今当人们念起徐志摩的诗、唱起《玫瑰三愿》这样的艺术歌曲的时候,心情就变得舒畅了?思绪就开始飞翔了?又为什么“失乐园”能够得到广大受众的推崇和喜爱呢?这说明人的生活当中依然需要那些纯粹的东西。这也符合了发生在19世纪后期的唯美运动当中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的主张。而唯美运动的缘起先驱者戈蒂耶曾在他的小说《模斑小姐》的长序中写到:“只有毫无用处的东西才是真正美的;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丑的,因为那是某种实际需要的现,人的实际需要,正如人的可怜的畸形的天性一样,是卑污的、可厌的。”这篇序文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被认为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宣言。

  对于这两个观点的争论,我国的美学大师朱光潜倒是巧妙地借文学之手,阐释了另一番独到的见解:“文学理论家于是分文学为‘载道’、‘言志’两派,仿佛一位这两派是极端,绝不相容——‘载道’是‘为道德教训而文艺’,‘言志’是‘为文艺而文艺’。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全在于‘道’字如何解释。如果释‘道’为狭义的道德教训,载道就显然小看了文学。文学没有义务要变成劝世文或是修身科的高头讲章。如果释‘道’为人生世相的道理,文学就绝不离开‘道’。‘道’就是文学的真实性。志为心之所之,也就要合乎‘道’,情感思想的真实本身就是‘道’,所以‘言志’即‘载道’,根本不是两回事。”

  上文的赘述就是想先摆出两个看似对立着的以及一个中庸的美学观点,而这些美学观点沿用至今,多少也可以有更多的内涵以及适用的范围。然后再谈到现在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如雨后春笋般疯狂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2011年10月15日-18日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全会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一夜之间,似乎所有能与文化沾边的事情都戴上了“文创”的高帽:打开电视随便挑一个相亲节目,也能够看到很多自称从事“文创产业”的人;老工厂一改造就叫“文创园区”。可真正一走近这些所谓“文创”的人或事的时候,就会发现事实好像和想象中一点都不像。

  近日有两则新闻颇能说明问题。一则是说上海的地铁将在2020年前成为上海最大的艺术空间。然而通过笔者亲身体验上海多条地铁线路,本身低估上海乘坐地铁人数而拥挤不堪的地铁里,搭配以形式多样的广告和惨白的灯光,给人以非常局促、烦躁的感觉,有多少人会停下脚步来观看地铁内的艺术?又有多少空间可以用来承载艺术?报道中记者所走访的现有的54处公共艺术作品,大多还停留在公共艺术较原始的材质上,即以在墙壁上绘画和雕塑为主。而公共艺对于民众而言,更是非常陌生。想要在短短几年之间打造出艺术空间不难,难在打造出来的空间寓意为何?是单纯地美化空间还是展示历史故事?又或者公共艺术空间还有别的作用?另一则新闻则标题为“广州打造‘博物馆之城’现状:专业博物馆门可罗雀”。文中提到:中国海关博物馆广州分管只在每个月的第三个周三免费开放一次,让民众根本不可能特意挑哪个时间去参观;珠江-英博国际啤酒博物馆50块一张的门票让人大呼还不如在外头买几罐啤酒喝来的实在;在市区里面的农民工博物馆却连周末的人流量都不足百人;东平典当博物馆自2010年8月开馆以来就没更换过展品……这就是广州政府大力发展某一文化产业类别,想要通过文化重新包装广州、打造广州形象的种种举措之现状。但是文中列举的博物馆的共性在于,规划者鲜有从参观者或民众的角度出发,来设计规划得当的博物馆内容,从而增加市区内外的人流,拉动博物馆以及周边的经济。中国其他各地的文创产业在经历了两年积极规划和“繁荣”发展之后,都开始呈现出了类似的问题。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谁的文创产业?

  倘若这是“为人生而文创”的文创产业,是为提升公民艺术文化水平而发展的文化产业,但何以这些原本就扎根于当地的文化、艺术离一个普通的市民还是那么遥远?又或者说这只是自上而下的一场“为文创而文创”?但从政府部门的资金、政策支持角度来看,这似乎完全不是中央政府的初衷所在。唯一只有朱光潜老先生的美学观点能够比较恰当地诠释现在中国文化产业现状。但我们仍需要在此时回头反思一下。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的世界文化产业强国或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城市在最初产业转型之目的在于抵御金融风暴,企图通过文化产业活化城市内部经济,创造新的经济契机,这实际上是在经济下降期的一种拯救经济的手段。而对于中国而言,是在国内经济快速上升期提出的战略政策,除了要防止重蹈其他国家覆辙之外,还有在文化产业方面不输世界的雄心壮志。这对于在实际发展文化产业中有着很大影响。其实,民众对文化的消费需求一直存在,且越来越大,但社会更愿意去营造的是“精英文化”圈层的内容,因为它更符合市场经济效益。“大众文化”消费虽然盈利不比“精英文化”,但它所拥有的文化市场更大,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更加有意义、更符合政府想要达到的文化治理之效果。我想,我国现在在文化产业发展当中面对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引导艺术文化从业者不要落入“为金钱而艺术”的恶性循环之中。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文学[M].安徽:安徽出版社,2006年.

  [2]刘康.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和他们的西方同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

  [4]章莉莉.7年后上海地铁将变身公共艺术馆[EB/OL].东方网,2013年4月16日.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