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写红卫兵的死。“不是……确是……”先扬后抑,欲擒故纵,构成矛盾,使诗意拓开。“不是轻浮”,言红卫兵死得“壮烈”;“确是轻浮”,言红卫兵死得荒唐。这矛盾之中,给人留下多少感慨!
三是前后诗句的矛盾。前后诗句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前边的句子(或意象)和后边的句子(或意象),抑或前节和后节的主要诗句相互矛盾。这类情况,语言的矛盾稍远,故往往张力和弹性更大。
宋代吕本中的《采桑子·别情》,就是利用这种前后的语言矛盾组合而成的:“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这小女子把人和月拉到一块,就有点小不讲理,又忽儿恨君不似江楼月,忽儿恨君却似江楼月,更属无事生非,但在这恨君的“似”与“不似”之间,情几许!爱几分!活脱脱跳出一痴情女子。果然,矛盾在“似”与“不似”,美亦在“似”与“不似”。
艾青在《一个黑人姑娘歌唱》中也成功地运用这种前后矛盾的语言形式:“一个是那样黑,/黑得像紫檀木;/一个是那样白,/白得像棉絮。//一个是多么舒服,/却在不住地哭;/一个多么可怜,/却要唱欢乐的歌。”
一个黑人姑娘给白人看管孩子,她抱她的小主人。小主人在舒服中哭,她在可怜中歌。小主人哭得叫人心烦,她唱得叫人心碎。艾青就是巧用这种矛盾修辞,把资本主义世界人与人之间极端的不合理关系,暴露得鲜明而又淋漓。恩格斯在《致裴·拉萨尔》中说:“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物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受到损害的。”所谓“更加对立的方式”,即含有矛盾的意思。运用矛盾对立手法,可以把人物性格区别得愈加鲜明。剧中写人如此,诗中写人亦然。艾青深谙其“矛盾”之道。
二、构思的矛盾
这类矛盾,往往体现在全诗的整体艺术构思之中。单从语言上看,诗中多没有直接的矛盾出现,但从全篇看,后边对前边的抒写有所否定,在意象、意念或情绪上形成矛盾对立。故更见精警。
意象上表现为矛盾对立的。如艾青的《盼望》: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他最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这是一幅美丽的画面:蓝色的天空,蓝色的大海,两个身着蓝色军衣的水兵倚在舰艇的栏杆上,神采奕奕,谈笑风生,一个说,一个接…… 然而,这组美丽的图画却是由两个互为矛盾的物象构成的:起锚的浪花和抛锚的喧哗。而这两个物象所象征的意义也是矛盾的:出发和到达。但这两幅美丽的画面(境)也都是美的——不管是出发(战斗),还是到达(胜利)。这两种对立的矛盾恰好又是和谐统一的:人民就是在战斗中盼望到达胜利的彼岸,胜利后又盼望出发投入新的战斗。战斗,胜利,再战斗,再胜利——历史就是这样大步向前迈进的。
矛盾的物象,通过一番默契,走向统一。这是矛盾机制的成功。
意念上表现为矛盾对立的。如雁翼的《我歌颂寂寞》:“有两种站台,设置在人生旅途的两侧——/一个是寂寞,一个是欢乐/人,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生灵/热闹中烦恼,去追求寂静/寂寞里难忍,又寻找热闹的生活/(略)当生命进行最后的决算/我才明白,欢乐与热闹/原来是没有收成的荒漠/于是,我歌颂寂寞/它冷冷的外壳里有热热的血啊/营养着充实的果美好的花朵/(略)。”{4}
寞寂、欢乐这两个矛盾对立的意念,是摆在人这样一个矛盾的生灵面前的两个人生站台,是耐得住寂寞,还是一味寻求所谓欢乐,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然而,生活的辩证法是无情的。它告诉世人:欢乐的绿灯下常常掩映着空虚和寂寞,而寂寞的笔管里则往往流溢着充实和欢乐。故诗人歌颂寂寞。难怪有些文人画士把“甘于寂寞”作为座右铭悬于卧室。然仅创作如此么?这“寂寞”与“欢乐”之间所蕴藏的矛盾哲理,是很令人深长思之的。
情感上表现为前后矛盾的。 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可视为塑造矛盾情感的典范:“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简直可以说是“矛盾重重”。上片说,少年本不知愁,而偏强说愁,这是一组矛盾;下片说,而今深知愁滋味,却偏偏欲说还休,这又是一组矛盾。而上下结合起来看,不知愁说愁,知愁不说愁,又构成一组矛盾。这如许矛盾,造成鲜明对比,美感效果极为强烈。
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几乎通篇运用矛盾修辞法,写得诗中有诗,理中有理。读来情韵深长,哲理警人。它所表现的富于矛盾美的哲理力量,就远远超过了原诗的内涵。
三、表里的矛盾
这类矛盾形式的审美特征,常常表现为表象和内质的矛盾。读这类诗歌,你千万不要被其语言的表面情绪所迷惑,而应多从其语言的背后,或表象情绪的反面去玩味。它的真意往往恰在其反面。
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则理论地概括了表里矛盾的美学效果。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涕泪,就不是一般的伤心之泪,而是喜泪,是惊喜的极致。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泪雨倾盆,也非平常的悲痛之极,而是欣喜若狂所致,是乐极生“悲”。
老诗人张志民有一首《 无题》:
这边娃儿吱吱叫,
那边小女叫吱吱。
惊见痴儿无惧色,
原来无知胜有知。
张志民的《无题》,用的就是表里矛盾构思,用反语写成。这首诗写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诗的立意显而易见。可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双关加反语的矛盾写法,一声“原来无知胜有知”,就使人啼笑皆非,好生辛酸。这种表里矛盾构思法,是于戏谑中见严正,于诙谐中见深沉。
还有一些富于“别趣”的诗,如:本自写苦情,却让人发笑,含泪地笑。也体现了表里的矛盾美。流沙河的获奖组诗《故园六咏·中秋》,即属此类:
纸窗亮,负儿去工场。
赤脚裸身锯大木,
音韵铿锵,节奏悠扬。
爱他铁齿有情,
养我一家四口;
恨他铁齿无情,
啃我壮年时光。
啃完春,啃完夏,
晚归忽闻桂花香。
屈指今夜中秋节,
叫贤妻快来窗前看月亮。
妻说月色果然好,
明晨又该洗衣裳,
不如早上床!
这首诗堪称表里矛盾构思的典范之作。其表里逆向矛盾是苦情与风趣,即于诙谐、幽默、俏皮、欢愉之中,透露出哀感和苦情。这种苦情和风趣,看似逆向矛盾的,但唯其逆向矛盾,才正好给“苦”笼罩上一层喜剧气氛。读完《中秋》给人的感觉是又想笑,又想哭。诗中写足了作者处境的“趣”:“音韵铿锵,节奏悠扬”,苦中自有乐趣;“叫贤妻快来窗前看月亮”,中秋赏月,也别有一番情趣;“明晨又该洗衣裳”,露出些许苦情,但“不如早上床”,则又显得俏皮风趣了。全诗就这样亦苦亦趣,忽儿强颜为笑,忽儿悲从中来。诗人运用表里矛盾构思,其效果是风趣愈浓,苦情愈甚。因而读来也更逗人,更诱人,也更感人。当然诗人能于悲苦之中写出别趣,正表明诗人是一位能超然于物的豁达者。他的诙谐风趣是从悲苦中彻悟人生世相的结果,因而显得极严峻深沉。
这类表里矛盾的美,不如语言论文答辩的矛盾那样,明晓地从矛盾对立,走向和谐统一。它们是一种隐蔽的矛盾,因而也产生一种看不见的和谐。但“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这种看不见的和谐是在审美效果即欣赏者的审美感受中完成的。一如《中秋》,诗人说得越轻快,你会觉得越沉重;诗人说得越有趣,你会觉得越酸楚。
{1} 见《历代诗话》上,何文焕辑,中华书局1982年8月第2次印刷,第791页。
{2} 转引自香港青年学者黄维梁编著《火浴的凤凰》一书。
{3} 见《诗人玉屑》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第1版,第212页。
{4} 见《读者文摘》1986年第5期。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期刊简介: 《种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83年,曾用刊名:(种子通讯)是中国种子协...
主管单位:湖北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国...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 国际标...
期刊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委 国内刊号:CN 37-1025/G4 国际刊号:IS...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