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电影《乘客》:谁来抚平死亡带来的恐惧(2)

时间:2014-06-18 14:51 来源:发表吧 作者:李莹 点击:

  三、面对死亡:谁来抚平恐惧

  然而,这并不是导演的初衷。结局是出人意料的。在影片中,女主角不能接受自己死亡的事实,正如她在影片中的台词所述:“心灵饱受创伤的儿童会活在编出来的故事里,我的工作就是找出走进他们故事的路子,再找出带他们走出来的方法”。影片中的女主角正是活在她自己编出来的故事里(我们观看的就是她如何走出故事的过程),在这个故事里她扮演一名心理医生,去“治疗”那些同样迷失在现实中却被她幻想为“飞机坠落幸存者”的“病人”,通过对这些“病人”的对话了解和熟悉,逐步走出故事,走进真实——死亡!这就是电影《乘客》的真正结局。导演通过男主角和女主角亲口告诉观众们:所有的乘客都在这次空难中丧生,无一例外。事实是,克莱尔和艾瑞克在失事前是该飞机上座位相邻的两位乘客。两人通过简短交流似乎马上就要成为朋友,就在这一刻,飞机失事了。面对死亡,无疑,每个人都是很恐惧的。氧气罩已经没有用了,很多人已经开始祷告。

  伟大的宗教真的能帮助我们摆脱恐惧吗?美国9·11事件以后,幸存者,失去亲人的人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教堂祷告,为死者,也为生者。宗教此时关乎生命、关乎忏悔、关乎救赎,祈祷,抚平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对生活的向往。在中国,没有一个统一的宗教形式,但同样的起着类似作用的形而上学的形式是哲学和诗歌。中国哲学的主要课题是生命,是生命学习:如何调节生命,如何运转生命,如何安顿生命。中国文化中没有天堂之说,所以,死后我们何去得以安心?何以立命?所以只有注重生命的文学艺术作品才是厚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品。因而,电影《乘客》是一部厚重之作。

  在中国,人们用诗歌抚平恐惧、孤独和忧伤。中国2008年5·12灾难发生后,给受伤的灾区人民寄语的诗歌在刊物、网络上盛极一时,出现了近代史上的一次诗歌发展的小高潮。诗歌经历了汉唐以及宋代的发展,是中国人世俗化了的宗教,人们用诗歌寄托情思,哀伤,忧虑和不解,帮助自己获得彼岸的平静。

  很明显,电影《乘客》中并没有刻意宣扬宗教。因为看见克莱尔在最后一刻真心祈祷祈求上帝帮助,艾瑞克对她说:“这没有用。只要记住,你和我在一起。”相信爱,不管是爱情,还是大爱,友情之爱,克莱尔脸上的恐惧才消失殆尽,脸上带着安详与美艳,平静离开了世界。是爱抚平了死亡带来的恐惧。

  在影片中,所有的乘客为什么会回来?他们的灵魂在寻找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未了的心愿。克莱尔在寻求姐姐的谅解。当姐姐与家人来收拾克莱尔的遗物时,看见克莱尔离开前留下的写着道歉的明信片时,相信姐姐早已经原谅这个聪明、美丽、善良、宛若天使的小妹妹。每位乘客都在寻找自己最依赖、最信任的亲人,或是自己的宠物,或是照顾过自己的婶婶,自己的恩师。所有的死者正是通过灵魂的寻找得到和解与安宁。寻找亲情,他们找到了。因而,且寻找且行,且行且珍惜。

  艾瑞克在片尾曾说:“你就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你我的生命是不完整的。会有人回来,为你领路,让你踏上新的生活。我的祖父为我回来了,我甚至都没有认出他。”这就是亲情能够穿越一切的力量,包括穿越死亡。亲情不仅是横向的,是个人和家庭之间的,也是纵向的,是关乎整个人类的。正如当代诗人秦巴子的诗歌《西安地铁》中描述的:所有的穿越游戏/都不及西安地铁/来得神奇/周、秦、汉、唐……/如冰糖葫芦/被地下铁串起/而当我逐一穿过/那些迎面走来的/我看不见的人儿/那些从地下冒出来的/我不认识的人儿/个个都像是我的亲戚/我的不同世代的祖宗。

  四、生命美学:何去何从

  中西方文化、历史背景差异巨大,但在宗教形成初期,关于生死轮回这一点却是相近的:西方宗教认为人死升入天堂,进入上帝之城生活或坠入地狱饱受折磨;而东方宗教认为人死过奈何桥,入鬼门关,统归阎罗王掌管,再转世投胎。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生死轮回的观念都体现在许多方面,最显著的就是宗教方面。追溯轮回学的根源,实际上许多宗教里已有详尽的叙述,如印度教、佛教、天主教等。对生死的感悟和灵魂的追寻是一种生命的觉醒,对生命美学的思索,对生命力的尊重,这是从原始社会就开始的伟大的生命探索之旅,一直贯穿至今。

  美学的永久话题都在思考:生命是什么,美又是什么?当代美学大师宗白华认为:美就是生命。古人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既然人类有对美的留恋和追求,就必然有对死亡的抵触与恐惧。在一个天主教和基督教盛行的国度里,电影《乘客》中的克莱尔生前并没有通过祈祷得到安宁,而是在爱情和亲情中灵魂得到抚慰安然离去,这不能不说是该电影的一个亮点。灾难面前,谁抚平死亡带来的恐惧?从对上帝之城的向往到在世俗之城中找到乐趣,这也许是美国民众对宗教态度的转变。就如经典电影《人鬼情未了》中一样,只有在爱情的抚慰下,只有看到爱人安心,灵魂才会安宁地寻找它的安放之处。对于生者,影片似乎在警醒我们:且寻找且行,且行且珍惜。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 C·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M].高建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宗白华.无言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 陈望衡.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