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及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004046、0.171346、0.17959、0.07796。总体来说,生产性服务业对各产业的消耗比重较低,对第一和第三产业消耗不足10%,对第二产业消耗较高,说明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二产业服务。生产性服务业对各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为0.042139、0.639277、0.291893和0.113271。这表明每增加一亿元生产性服务业产品,要消耗421万元第一产业产品、6392万元第二产业产品、2919万元自身产品及1132万元第三产业产品。
由于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是加快制造业改革,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母体中独立出来的,两者间有着联动效应,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具有牵引和推动作用。因此,从不同部门对从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产值的直接消耗来看(见表3),辽宁省制造业的直接消耗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及研究和实验发展业,其系数分别为31.34%、31.92%、31.22%和32.94%,基本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消耗系数较低且不到5%。服务部门对金融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产值消耗较高,分别为37.46%和66.12%。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及研究和实验发展业对制造业的影响较大,制造业对这几个部门的依赖性相对较强,服务部门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依赖性最大。从整体上看,制造业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消耗相对于服务业部门的消耗较高,其结果表明:制造业部门是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主要消耗者,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性较强。
中间投入率指标指各产业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为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品需从其他各产业购进的原料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中间投入率测度一产业对其上游产业的带动能力。由于“附加价值率+中间投入率=1”,因此某产业的中间投入率越高,该产业的附加价值率就越低。本文计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中间投入率(见表4)。
由表4中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投入明显高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也就是说,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能力强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能力。从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来看,其中投入最高的是研究与实验发展业,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综合技术服务业。这表明这些部门的附加值率较低,他们对制造业的带动能力较强,制造业尚需传统服务业的支撑。而金融业与批发零售、贸易业的中间投入率较低,他们对制造业的带动能力较差。
(三)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本文依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见表5)。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整体产业,把除生产性服务业外的合并为第三产业。由影响力计算数据可看出,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影响力系数小于1,第二产业的大于1,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低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其带动能力有限,且弱于第二、第一产业对社会生产的拉动能力,高于第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除外)对社会生产的辐射能力,第二产业为辽宁的主导产业。由感应度系数计算结果可知,生产性服务业结构感应度系数小于1,说明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受感应影响低于国民经济的平均感应程度。而第二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说明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起主要支撑作用。
从生产性服务业具体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见表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表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具有强辐射和强制约性质,应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仓储、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的感应度系数均高于1,并且都高于影响力系数,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中的这4个行业与其他部门的前项关联效应较强,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强于其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对辽宁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瓶颈制约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共生度分析
产业间的关联程度是动态发展的,这就需计算共生度指标进行共生模式的判定。共生度的计算如表7所示,分别计算δyx与δxy,然后比较这两个数值的大小关系。如果δyx=δxy>0,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和基础产业处于正向对称互惠共生状态;δyx≠δxy>0,则二者处于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状态。若δyx与δxy当中一个为零,另一个大于零,则处于正向偏利共生状态;若δyx与δxy当中一个为零,另一个小于零,则处于反向偏利共生状态;若δyx=δxy=0,则二者相互没有影响,处于并生状态;若δyx·δxy<0,则处于寄生状态;若δyx=δxy<0,则两者处于反向对称共生状态;若δyx≠δxy<0,则二者处于反向非对称共生状态。
从表7可看出,调整后的可决系数均大于0.9,模型拟合度较高。DW值在1.8-3之间,在1%水平下P值显著。因此,不需要进行其他检验。
从两者增加值示图1来看,第一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都呈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两者的共生度数值的差距逐渐较小,呈现出良好的共生趋势,而且共生度皆为正值且不相等,表明两者处于非对称共生阶段,2005-2011年(2008年数据缺失)属于共生的稳定阶段。但δFPS<δPSF,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一产业的依存度小于第一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存度作用(见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