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文章对西安易俗社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划分为起步阶段、深化阶段、深入研究阶段。通过对易俗社的研究可以揭示这一在秦腔发展史上起过决定性作用的剧社,如何在宣传民主进步思想的同时又顺应了秦腔艺术的发展规律,推动秦腔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易俗社 秦腔 研究 评述
西安易俗社是在辛亥革命的感召下,由陕西同盟会员于1912年发起成立的、以“移风易俗、启迪民智”为宗旨的新型戏曲剧社。剧社自成立之日起,就从管理体制、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及舞台美术等方面对传统秦腔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推动了整个秦腔艺术的发展。因此,易俗社研究受到戏曲界的广泛关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研究易俗社的论文非常多,以中国期刊网为检索源,以易俗社为检索词,自1994至2009年以来的检索文章多达51页1007篇,系统研究易俗社的专著也已问世。本文拟从人物研究、剧目研究、艺术创新等方面入手对易俗社研究做一综述。
易俗社研究基本是围绕其纪念活动展开的,依据历史时期及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系统的易俗社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背景是1957年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来易俗社视察访问后,指出易俗社是可以与法国芭蕾舞团和莫斯科大剧院并列为世界三大剧团之一,建议易俗社着手搜集资料,搞一场50年周年纪念活动。同年,《西安戏剧》相继刊登了易俗社封至模先生撰写的《秦腔名人考略》,对易俗社著名艺人陈雨农、润润子、党甘亭、李云亭、刘立杰、刘箴俗等分别做了深入的介绍。彤雁也在《西安戏剧》发表了《一个坚持不懈学习的青年演员张咏华同志》《秦腔名艺人刘箴俗简介》等文章。
1962年4月,易俗社派李哲明到北京搜集该社1933年、1937年两次去北京演出的历史资料,得到田汉、欧阳予倩、梅兰芳和中国剧协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北京图书馆复制了大量文件资料,还访问了1924年随同鲁迅先生来西安讲学、赴易俗社看戏的北京《晨报》记者孙伏园,并记录了孙口述的回忆录。
1962年,为纪念易俗社成立50周年,陕西省、市报刊先后发表了尚小云的文章《老树红花,青春永驻——祝贺易俗社成立五十周年》、赵清泉的《程砚秋和易俗社》、王天民的《感激和希望——为易俗社成立五十周年而作》、弓良的《秦腔的功臣陈雨农》、贾明易的《忆箴俗》、王秉中的《忆唐虎臣》、宋上华的《忆同台伙伴雒秉华》,张咏华、陈妙华、王保易、李箴民、王芷华的《在党的阳光下成长》,方每的《朝华吐艳——访易俗社青年演员》、洪波的《古树红花香万里——易俗社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展览室漫记》、《延河》第九期发表的《独领风骚五十年》等文章。这一时期发表的文章大多是回忆录,为易俗社50年历史提供、补充了珍贵的资料。
二、深化阶段——20世纪70—90年代
十年“文革”浩劫使易俗社50周年纪念活动搜集到的宝贵资料付之一炬,许多历史的见证人——易俗社的主要领导成员、老艺人遭到迫害,易俗社的建制也被取消,易俗社研究陷于停顿。
1979年,易俗社恢复建制,积极着手70周年纪念活动,并把搜集、编选易俗社70周年资料列入议事日程。西安市文联创作指导部1979年编印了《秦腔唱腔选·西安易俗社专辑》。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易俗社70周年纪念活动及《中国戏曲志·陕西卷》的编撰,出现了易俗社研究热潮,这一时期的易俗社研究仍以史料的挖掘和整理为主。1982年7月编辑出版了《西安易俗社七十周年资料汇编》(内部发行),该书共计40万字,内容分总介、人物、剧评、回忆、编年纪事五部分,收集了不同时期关涉易俗社的97篇文章及李葆华、李哲明的《易俗社七十年编年纪事》,真实地记录了易俗社在1912年8月至1982年6月70年历程中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活动,该书还附有一组珍贵照片,是研究易俗社的一本有重要价值的资料汇编。198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易俗社秦腔剧本选》,选编了新中国成立前易俗社已故的10位剧作家编写的有一定影响和研究价值的12个剧本,这些剧目在当时产生过重大影响,并且久演不衰。该书40余万字,著名戏曲理论家郭汉城同志书写了《与时代的需要相结合》的序言。与此同时还出版了《范紫东秦腔剧本选》,选编了范紫东先生代表性剧本《三滴血》《翰墨缘》等,该书共计52万字,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范紫东在创作、音乐、语言、物理、考古等学科方面的成就。
1992年7月,易俗社举办了80周年纪念活动,除举办以易俗社为中心的理论研讨会以外,还编辑出版了四本易俗社研究资料,分别是苏育生主编的《易俗社八十年》,该书分上、下编,上编介绍易俗社1912—1949年的历史;下编简述易俗社1949—1992的历史。王鸿绵主编的《孙仁玉研究资料》、苏育生主编的《范紫东研究资料》,两书均以易俗社著名剧作家孙仁玉和范紫东剧目的研究资料,分生平事迹、作家论创作、评论文章选、剧目提要等部分。其中剧目提要分量较重,有助于读者了解剧情和整体结构。苏育生主编、纪念西安易俗社成立80周年办公室编辑的《易俗社秦腔剧本选·续编》,该书收录了新中国成立后编写的《三滴血》《火焰驹》《西安事变》《卓文君》《冼夫人》《李陵碑》《女魂》等剧本。这一时期出版的专著虽有一定的理论探讨,但仍属资料汇编性质。
易俗社著名表演艺术家雷震中的《易俗风云》共10篇,分别发表在《当代戏剧》1996年4期至1999年4期,文章对易俗社从抗日战争起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历史做了详尽的介绍。
三、深入研究阶段——21世纪以来
21世纪以来,易俗社的研究领域和视野渐渐拓宽,学术探讨也逐渐走向深入。2002年,易俗社举办了90周年纪念活动,以纪念活动为契机,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除了史料挖掘的回忆性文章外,还有大量研究性论文。与此同时,易俗社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进一步被认识。200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立碑公布易俗社剧场为“陕西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易俗社又被公布为“国家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世纪以来,易俗社研究出现了新特点,就是越来越多的“局外人”涉入易俗社研究(此前著文者多为易俗社表演艺术家及秦腔界人士),并涌现出易俗社研究的硕士及博士论文。有上海戏剧学院2005届张泓的硕士论文《试论西安易俗社的剧目改良》、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届王雪的硕士论文《范紫东及其剧作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0届王玲玲的硕士论文《可与莎翁媲美的秦腔剧作家范紫东》、中国音乐学院2013届辛雪峰完成的博士论文《易俗社与秦腔音乐的百年变迁》等。
2012年易俗社举办了百年庆典,围绕这一活动召开了几次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西安易俗社百年华诞纪念专刊——《百年风流》一书(内部资料)。该书分沧桑、品鉴、星光、心语等类型,收集了原载于《西安艺术》的、易俗社研究的重要文章。何桑编著的《百年易俗社》也是易俗社百年庆典前出版的一本重要专著,该书用新型的秦腔学社——陕西易俗社(191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易俗社(1949—2005年)及文化体制改革:易俗社并入西安秦腔剧院(2005—)三篇对易俗社的百年历史详细梳理,该书是在《西安易俗社七十周年资料汇编》基础上编著的。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委 国内刊号:CN 37-1025/G4 国际刊号:IS...
期刊简介: 《种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83年,曾用刊名:(种子通讯)是中国种子协...
主管单位:湖北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国...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 国际标...
期刊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