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苏州博物新馆主庭院设计的装置意味探析

时间:2014-06-03 16:59 来源:发表吧 作者:孙川 蒋继华 点击:

  【内容摘要】装置艺术在当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继架上艺术和雕塑之后的又一次有效实验。文章从装置艺术的视角对苏州博物馆新馆主庭院做了再审视,通过装置艺术与园林设计的概念对比,阐释二者的渊源与联系,对该馆庭院设计呈现出的现成品拼置与隐喻、对观者感官体验以及“观”与“被观”的舞台式装置处理手法等方面做进一步深入探析。论证苏州博物馆庭院设计被视为山水装置庭院之缘由,以一个新的视角揭示了现代方式演绎的中国本土特征的庭院设计思路。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 庭院设计 装置艺术

  苏州博物馆新馆被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称之为其“设计生涯最大挑战”的建筑设计作品,以业界和使用人群的高度赞誉和建筑本身的示范性,让贝聿铭向家乡人民,甚至向自己都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新馆的成功,简而言之,正如国内文化遗产保护专家阮仪三所言:“新馆很好地理解了中国建筑中的苏州特色,又有现代建筑的技巧,这是一个与苏州古城相结合又个性鲜明的建筑,与周围的建筑是一种对话,非常协调,所谓和而不同,就是这样的境界。”8年来,苏州博物馆新馆以其卓越的实践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被社会各界学者所关注,从作品的设计理念、手法到审美倾向、空间布局、民族性、地域性等各方面都整理出诸多宝贵经验。

  一、装置艺术与园林设计——视觉的共生

  园林设计一直以来便与艺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时常是某一艺术流派或艺术形式的发展变化就会对园林景观设计产生莫大影响。无论是形式上还是设计理念,艺术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诸多超乎我们想象的可能性探索。受20世纪初的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美国设计师托马斯·丘奇结合二者流动的线条,创作了独具特色的景观作品。日本雕塑家野口勇以其雕塑感式的园林设计,令场所释放出强大的艺术能量。美国景观设计大师玛莎·施瓦兹同样以波普般的色彩与装置艺术的景观化运用,造就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装置艺术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又成为设计师设计思想一个新的增长点,并为大家所瞩目。

  美国缅因美术学院徐淦教授在其论著《装置艺术》中,总结归纳出装置艺术九大艺术特征。特征中有这样一些关键词:观众、空间、视觉、听觉、独立、环境、感受、感官、综合使用、组合、激活。有意思的是这些关键词套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同样适用。这些艺术特征涵盖了装置自身的独特性、独立性、互动性、可变性、开放性和综合性。国内本领域另一重要学者贺万里教授在其《中国装置艺术史》一书中,结合装置艺术自发生到发展,就其定义作了最新界定:“装置艺术是指通过错置、悬空、分割、集合、叠加等手法对现成品予以重新建构,置放于新的展示场所,并赋予其新的意义指向的一种艺术创造和展示方式。”①基于这样一个定义,装置艺术又可以理解为注重现成品的拿来主义,或是稍加艺术加工,通过拼置等手段将材料体最终演变成为一种置于特定时空场所中的实物艺术,它容许观者进入作品所包纳的空间,也可嵌入到大众活动空间场所中的一个实物体,它具有包含场地、材料以及情感的综合体这样的艺术特质。

  从造园的视角窥探,中国造园历来讲究“师法自然”,对自然实体的现成品,诸如山石、原木、砖瓦在造园者脑中经过一系列的揣摩之后将其“拼置”成形,这类设计并非毫无规矩地拼置,而是带有造园者明显的对自然进行模拟以及对内心景观物化再现的意图。园林已成为一处集建筑、山石、花木、水系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从时空的角度上讲,每一个庭园都是一个封闭的小世界,独立于高墙大院之内。园外车水马龙,人群穿梭,灯火辉煌,都市生活与园内的小世界共生于同一个空间序列中,截然不同的景象在时光中穿插,成为一种超越时空的展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装置艺术显露出这样一种惊人的相似点:即两者同样对空间和材料有所要求,需要注入个人观念和情感,需要为大众平民服务,都要带给人不同的生活和精神体验。

  装置艺术与园林设计的结合,渊源已久。将苏州博物新馆庭院视为一种装置艺术,并非是一次理念创新,无非是将其从被我们忽略的视角中,作了艺术品本身的再审视。

  二、“视觉、听觉的巧妙处理”——对观者感官体验的注重

  装置艺术表现手法众多,音影装置、视觉装置、实用装置以不同的方式组合,结合艺术家的自我观念综合运用诸如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电视、戏剧、摄影、录音、录像等手段,均会达到不同的效果和目的,从而能调动观者感官产生不同体验。人就是一个可以认知世界的感觉系统,眼睛、鼻子、耳朵和皮肤都是一些感觉接受器,所以设计作品能否深入人心,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设计者如何让观者更好地感觉某物的设计理解。例如,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就是诸多艺术门类与艺术形式的汇聚之作,形成了适合于广场表演的队形、动作、图案、造型、背景等特殊的表演语汇和表现手法,体现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成为现代奥运会历史上中华文化魅力四射、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盛典,其设计首先思考的是这个场所如何刺激和唤醒人类的某一感觉为出发点,引起观者的共鸣。

  步入苏州新博物馆的庭院之中,宛如置身于一处清秀淡雅的山水田园,建筑矗立于平稳的一波绿水,平静的水面却回荡着瀑布击石的声音,实足是一个水流声响装置。贝聿铭巧妙地利用遮挡物——隐藏于“山体”背后的水管、充当景观元素的黑色鹅卵石,合适尺度下与墙面的距离(2m左右),水流击打乱石的声音通过北墙体以回声的方式传入庭园中观者之耳,巧妙绝伦。加之庭园中美景对人视觉上的呈现和装置艺术的相互配合,营造出出乎意料的空间体验,为观者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心理上带来了丰富的感官享受。

  三、“以壁为纸,以石为墨”——现成品的拼置与隐喻

  苏州建筑以“柔和、雅洁”著称,新馆以苏州传统园林极具代表性的色调和元素进行了现代建筑般的演绎,色调上保持了传统苏州建筑的粉墙黛瓦,元素上与紧邻的拙政园和忠王府共融,园中水、桥、竹、树的设定均借鉴了苏州园林传统的叙事手法。穿过博物馆的中厅,踏入室外庭院,主景为一幅创意十足意境深远的山水装置作品,高低错落的片石假山,在选石原则上回避了太湖石而应用了泰安的花岗岩切片,近景山色彩浓郁泛黄,依次向后变淡,肌理也愈加平滑,背景墙面被凸显的愈发干净空灵,呈现出一种鲜活的北宋书画家米芾水墨画意境,这恰恰也体现了贝聿铭“苏而新”的设计诉求。另外,这种变中求同的隐喻做法,似乎在墙体的压线和屋顶得到了呼应,他以中国黑花岗岩取代常规的灰色青瓦,“贝式”马头墙以黑边穿针引线,这类花岗岩日晒而灰,水洗而墨。晴天,庭院整体柔和温润。雨天,浓郁暗沉,令整个庭院处于一种合理的变量之中。将新旧园林,东方和西方巧妙地以一种“现成品构置”达到了共融。

  四、“院中节点布置的有意为之”——“观”与“被观”的舞台式装置处理手法

  纵观装置艺术史,不乏因凸显装置艺术的互动特征而将观者引入装置,从而又成为装置本身构成元素的有趣思路。如通过显示屏与摄像头的结合,体现窥与被窥的黑色幽默式表达,或是利用镜面将参与者转化为其他参与者眼中的审视对象。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以其知觉现象学中的“身体的灵化”理论做出了合理解释。他认为:“人的身体是‘能看者’与 ‘可见者’的结合体,人的身体是视觉活动的主体,同时又是视觉活动的对象。当身体作为‘可见者’时,身体因其自身材料与万物相同而成为外部世界的一部分;但是身体作为‘能看者’具有可视功能又区别于其他事物。”②这突破了常规我们以空间的外部形态来看空间的方式。身体的灵化为观者介入到装置艺术中,打开了更贴切的空间体验之门和哲学视觉,也呼应了美国实用主义创始人约翰·杜威在强调经验的整体性的基础上,看到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这一点印证了设计师Paul Scales和Atelier Kit为第七届法国建筑展设计的装置《叠框》,装置将建筑细部、视线分析、各空间的逻辑关系都做了呈现。参观者在此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既能体验到惊喜,也能给别人惊喜。

  贝聿铭在院中桥体的设置上巧妙地做到了这一点,从与中厅连接的室外观景台向北望去,蜿蜒曲折的桥体自西向东与假山遥相呼应,石桥上的游人在桥上行走游览的过程,无意间成为别人眼中“动态山水画”中的人物行为,形成一幅人在山路中游走的趣味画面。这里的石桥高低与远近稍有移位,就无法造就这般效果,石桥往北偏移或高几公分,桥体人物架空于山水,且遮挡山脚。石桥往南偏移或低几公分,桥体北侧水面显露,桥仍只为桥,故桥体尺度与位置的定位或许除了在全园平面布局的考虑之外,还有一层针对游人与背景山水相互配合造景的舞台式手法考虑。

  也许贝聿铭有意或无意运用了装置艺术,但作为一个设计师或许能体悟其当中奥妙。苏州新博物馆当时的背景条件是紧邻的拙政园和狮子林,已经将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用到了极致。设计师要创新造一座新的庭院,只能借鉴传统并转换使用,现代与传统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去融合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大师贝聿铭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以一组带有浓重中国本土文化特征的景观装置作品性质的园林景观,凸显出古典与现代,不仅可以碰撞,而且可以天衣无缝地过渡北大核心期刊

  注释:

  ①贺万里.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2.

  ②梅洛·庞蒂.眼与心[M].杨大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6.

  参考文献:

  [1]徐淦.装置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凤凰空间·华南编辑部.景观装置艺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