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2)
时间:2014-05-05 15:24
来源:发表吧
作者:王卓
点击:
次
(二)课文处理任务
首先,教师提供高质量的语言输入,说明文章的背景和课文要点。在学生已经预习并获得足够输入后,教师根据课文的体材、题材,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交互模式,布置若干任务,构成任务链:
1.通读全文。要求学生快速通读课文,从整体把握课文脉络,找出文章中心思想、主题句、关键词等,使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意图有一个整体把握。
2.限时分工细读段落。根据文章结构将课文分层,再根据分层将学生分组,每组同学在阅读和讨论过后,负责在讲台讲一个层次的段落大意、语言点。教师在每组讲完之后对语言点进行补充。
3.在教师补充之后,由其他组同学对讲课组同学提问,问题的内容为细节问题和对文章深层理解的问题,并由讲课组的几位同学共同回答。
4.在语用意义下讨论词汇和句型用法。
不少学者指出,外语教师理论意识淡薄,课堂教学缺乏理论指导将极大制约我国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束定芳等,2004;戴炜栋,2001b;王守仁,2009)。因此,在任务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语篇结构进行分析。在组织教学时,按照先全、后分、再合,前后贯通的模式进行教学。最后对课文进行必要的语言分析,有重点地翻译句子和段落,这个过程不能追求速度,需要精讲。而由同学向同学讲授的过程更加加深了讲课同学对该语言点的印象,并增强了讲课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他同学的提问环节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任务的每一个环节,并从学生的理解角度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事半功倍。
(三)课后巩固任务
收尾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考察学生对这一单元的掌握程度。形式有考单词,课后习题的练习,也会视课文内容而定,进行对文章的复述,角色扮演,辩论,改编课文等。
例如unit1,activereading,笔者设计的内容是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观看《大学新生》后,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谈一谈“MyfirstdayinNeusoft”。任务完成之后,学生以书面报告上交任务成果。通过学生进行peerreview,学生既可以充分调用自己的语法知识储备为同学找出错误,提高自己对错误的警觉进而减少犯错的几率,又可以从别人的文章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成分。
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可适当的进行点播,既让学生意识到语言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有课利用这个机会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三、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Stern(1999:84)指出,语言训练的同时完全可以追求一个智力发展目标,使学习者对该语言和文化有个概念性的掌握。通过任务的设计、实施、检测和评估,学生感到自己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成长了,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
首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任务型教学给每位学生设计了不同的“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新的过程。由于每项“任务”的完成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这就要求每一位学习者都要积极地参与到任务中来来确保任务的实施。
而且,这培养了同学的竞争和协作意识。由于“任务”的评估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而评估的依据是每个小组的不同表现,这就要求各个小组竭尽所能地表现来超过其他小组,只用这样才能得到更高的评价。因此,各个小组之间就存在着竞争,而正是这种竞争意识激发了小组成员的学习动力和表现欲望。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习效果也就更好了。
四、结语与总结
从以上研究来看,任务型教学法具有较明显的优势。第一,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任务型教学体现了“学生中心”的教学思想。第二,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提高了学生语言的总格运用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第三,任务型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和竞争意识。最后,在任务互动过程中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任务型教学法是我国外语界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以学习为本”,注重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夏纪梅,2001:32)。通过半年的实践,笔者感受到任务型教学法优势的同时,也感到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语言学习任务的设计者,教师需要有较强的创新力和想象力,作为任务的评价者,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总结能力。教师不能像旧教学法中那样居高临下地教学,而需要更多地参与学生的交流,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对于在课堂上消极被动的学生,教师需要经常鼓励他们,使这部分学生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程晓堂.关于高校英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6期
[2]刘向红.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3]SkehanP.ACognitiveApproachtoLanguageLearning[M].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
[4]夏纪梅.任务教学法给大学英语带来的效益[J].中国大学教学,2001,(2):32~34
[5]Skehan,P.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esearchandTask-basedInstruction[A].InJ.WillisD.Willis(eds.).ChallengeandChangeinLanguageTeaching[C].Oxford:Heinemann,1996
[6]Stern,H.H.IssuesandOptionsinLanguage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Swain,M.Communicativecompetence:somerolesofcomprehensibleinputandcomprehensibleoutputinitsdevelopment[J].InGass,S.,MaddenC.(eds.)Input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C].Rowley,M:NewburyHouse,1985
[8]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外于教学与研究,2001b(6):322-327
[9]束定芳、张逸岗.从一项调查看教材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J].外语界,2004(2):56-64
[10]王守仁.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开创大学外语教学新局面[J].外语界,2009(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