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技术公共性的三重维度(2)
云技术服务过程中,数据的安全性是首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在访问过程中,实现了访问权限和身份认证的双重保险之后,才能确保数据的安全可靠。当然这也是由于数据的存储可能来自多个地方。必要的情况下,还可对数据访问采用现场认证及加密认证。
因此,这就涉及到了在使用公共云的时候,通过何种方法能够真正达到数据的完整性。通常的加密数据和非安全协议的方法是可以实现保密的目的,但是却始终不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所以,无需采用加密算法就可以降低威胁程度。现在,云技术在处理突发性大访问量问题上通常是对服务器的集群以及虚拟化技术去临时存储或计算,并将其结果反馈给服务器或存储子模块。期间这些数据的备份归档、升级等工作的管理就会交由云存储服务提供商来系统负责,势必会降低管理活动的风险。
但是,这就对云技术在数据保护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做到适时处理和及时隔离。数据分为静止与非静止,处理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要么是通过加密磁盘的形式,要么经历搜索的渠道,并采用多租户模式,即混合存储所有的数据。这一混合存储不免还是会因为应用程序的某些缺陷而不能够做到抵御非法访问的完全入侵,所以要找到使得数据经过云计算的加密而更加具有可靠性的方法还需指日可待。虽然,提供商聘请了第三方来对云服务启动审查应用程序,或者要求其通过安全验证来增强程序的安全。但是这些都是以巨额费用作为支撑,更加不能够实现单租户专用数据平台。因此,尝试着不要将重要的、敏感的信息放到云公共中去才是最确实可行的路径选择。不然,这就加大了数据存储的难度,也唯有跨越这一难度才能真正实现云存储的安全。随着云技术产业的日益成熟,我国各大企业也相继地意识到其的大规模资源共享的公共性优势,更是将云技术作为了企业发展的基础,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已经建立了云计算的公共平台。对于“云服务”的真正掌握,全球的IT企业也是屈指可数的,著名的有微软、谷歌。而我国的云技术产业和云技术公共性规范尚处于起步和准备阶段,这就需要加快其探究与建设的步伐,争取为大面积的信息资源与共享提供坚实的基础。
3 意义一价值性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科学的基本特征是数学因数。”[4]云技术将其数学因数很好的运用于社会。社会的巨大变革呈现出了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发展,“电子政务”重塑政府服务,云技术促进机构改革的局面。就拿政府部门来说,其有着庞大的机构体系,每一个部门都与整个系统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在真正实现部门间的建设时,又很难冲破隐藏的“界限”,符合客观要求却又受制于客观,缺少主观能动性。这时,云技术的产生使得零和博弈的来临,也打破了公共关系的僵局。因为它使得系统应用远离系统服务,以此实现应用者和服务者、管理者的分离并产生了外包动力——生产性服务。与此同时,在不涉及政治背景的干预下,有些使用者或那些暂没系统可用并将其系统外包给他人的情况就不易科学的管理。只有依靠云技术,相关单位或部门的信息管理机构才能正常的运行其服务模式,才有可能把注意力投入到社会职能上来,才有可能排除一切干扰,更好的履行职能。最终开启“数字城市”或“智能城市”的有效运营。
“云”作为一种技术推动着机构的变革,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它改变了人们的处事观念,重构了思维模式,解决了行为方式与公共关系的困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云技术细化了产业分工,加快了信息技术的社会化进程。它对于影响文化的程度不仅在技术发展上,而且在新技术语言环境上也体现了其公共性的涵义。举个例子来说,在互联网的环境中我们难以分辨世界的虚拟与现实,但是我们可以轻松操控计算机来缩短千里之外的距离感与家人、朋友实时对话。这就说明,云技术对现当代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制约,存在着“企业办社会、政府办企业”的定式共同体模式,不仅仅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变革产业分工的难度。这一点,从各个部门、单位各自的信息系统和企业联系的紧密程度就可以显而易见。云技术的技术强制性服务与应用分离模式提高了IT业社会化程度,改变了生产共同体、生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的内涵和形态,改变了对共同体的文化感知和认同,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思维模式以及意识形态。
云技术改变了共同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从而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改变了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英国大数据权威维克托·迈克—舍恩伯在其畅销书《大数据时代》中预言: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随之,“云”平台的建立为公共性信息基础上的交互式体验提供了可行性。在这个公有平台上,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都有了飞速的发展,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新型公共精神正在培育之中。
4 结语
依赖于云计算的新型社会共同体的公共性,正发生深刻的历史变化。它是实体与虚拟交互作用的新的公共生产—生活空间。在《伊托邦》中,米切尔设想未来网络形成的智能空间是一个三层的、层与层之间不断交换信息的“中国套箱”[5]。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云共享及其服务的不断完善,同时对于云共享的深入研究是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极大地技术和服务支持,使得其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和范围内扩大研究领域,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在长远意义上,又可以为实现“低碳社会”减少了重复劳动,降低了资源的损耗量及其消耗成本,推动着我国对公共性的时代意识,进而提高国家数字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鹏.走进云计算[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98.
[2] 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8.
[3] 冯艳杰.新媒体时代的危机传播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43.
[4]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856.
[5] 米切尔·伊托邦.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69-70.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