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未来生态建筑学的发展及意义
摘要:近年来“生态建筑”的概念义已经在不少的建筑中崭露头角,全球的生态热也再次把生态建筑学推向了建筑学科的前沿,生态建筑也被形象的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或是绿色建筑,未来生态建筑学称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必然趋势。
关键词:生态;建筑学;影响
一、生态学、生态建筑学
(一)人类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生产力迅猛发展,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就,人类文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人类在取得如此巨大成绩的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物种消亡等,这一系列问题使得人类不得不进行反思和总结。人们认识到大自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征服、随意改造的物质,它如同世界上其它物质一样有着自己的循环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地位是同等的。人类为了自己的明天,必须与大自然重新建立关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所以,从1987年在联合国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0的概念,制定了/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原则。
(二)生态学是1869年由德国学者海格尔提出的一门关于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把传统的动植物研究扩展为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其中共生与再生原则表明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合作共存和互利关系,以及自然界中物质资源的有限性问题。在/可持续发展0原则指引下,特别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学迅速发展并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形成多种边缘学科。其中生态建筑学就是生态学概念在规划和建筑领域的体现。它运用生态学中的共生与再生原则,在营造结合自然并具有良好生态循环的人居环境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二.生态建筑学的意义及现状
(一)生态建筑学是由于生态危机和建筑学发展危机而被推向历史舞台的,目标是通过平衡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来创造整体有序、协调共生的人工生态环境。整体有序、永续利用、循环利用、反馈平衡、有偿使用可以概括生态设计的基本指导原则。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是必然的,只是在远古和农业时代对自然的干扰较小,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不至于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工业社会之后随着人类对石油、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过量索取,伴随而来的空气污染、水污染、气温变暖,造成了自然环境急剧恶化。生态建筑学的理想状态就是尽量把人类的建筑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内,通过生态补偿性设计达到正干扰和负干扰的平衡。
(二)一方面,人类要通过对自然的索取来达到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又不能以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生态学的关键问题是探讨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套用到生态建筑学上就是人类建筑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平衡问题。理论界曾经以生态学思想结合建筑学科探讨过很多生态建筑学的可能范式。比如,从生态空间的动力学和静力学来探讨生态建筑学的自然范式、以场所的概念来探讨生态建筑学的社会范式等。同时还涌现了很多基于材料学、节能、可再生能源等具体环节的研究与实践。值得一提的是生态建筑学的内涵涉及广义建筑学的范畴,涵盖从宏观的区域规划到室内环境设计的广度。实际上传统建筑学并非完全背离现代生态建筑学原理,有些常规性性设计恰恰包含了很多生态设计的要素。比如,在建筑设计中所倡导的甚至被写入规范的自然通风、天然采光、节能设计等等。但是现实是到处可以看到考虑一点生态设计的就打着生态建筑、生态园林、生态等等的招牌。生态建筑学很容易就沦为房地产开发商的销售标签或者是有些部门光耀政绩的噱头。因此,所谓生态建筑学就成为了一种理想或者说类似于人类自律的道德准则。什么样的设计才可以说是生态设计并无定论,资源零耗用和污染零排放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所以,从现实角度来看把生态建筑学尽快更多地溶入到常规性设计中更加可行。考虑到人们的观念、科技发展、利益权衡等因素,生态建筑学的理想还任重道远。本文力求从观念要素、经济要素、科技要素、政策要素等诸方面探讨生态建筑学发展的现实途径。
三.生态建筑学发展的现实途径
(一)观念要素。生态建筑学作为人类社会与自然共生的途径,走到今天已经为很多人所共识。实际上,从室内装修污染到城市热岛、光污染等都已实实在在地摆在普通民众面前。但是有还有很多问题虽然短时期内没有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比如说资源的无节制利用、人类建设对生物系统的破坏、城市发展对历史遗存的威胁等等,这些问题的长期积累将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生态建筑学从长远来说是保护人类和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用这样的观念来指导建设决策和设计过程,将对生态建筑学的良性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民众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公共建设的决策中,甚至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毕竟生态和建筑两个因素和每一个普通人息息相关,生态建筑学不仅需要决策者和专业人员的关注,更应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所以,我们的生态建筑学观念还需要普及,需要用科学的态度渐渐使生态观念深入人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浮华宣传。因此,观念要素是决定生态建筑学发展的关键。
(二)经济要素。在经济社会中价值规律决定着市场的选择。生态建筑学必然也会面临价值取向的问题。从宏观来说生态建筑学应该是经济的,但是人们往往容易被短期利益所蒙蔽。历史上有很多民居建筑用很质朴的地方材料加上合理的设计同样可以做到很“生态”。另外是否经济也不能单从造价来看,更应该结合使用过程的能耗及维护成本进行综合评估。当今有一些房产打着生态牌而卖出了高价,这种现象可谓喜忧参半。不可否认,一些新型生态材料由于还没有被广泛使用、高科技材料研发成本分摊、缺乏规模效应而使价格过高。如太阳能光电材料,它们不仅能吸收太阳热能,还能将其转换为电能,支持建筑内部用电,有些甚至还能将多余电力输入电网,并且得到相应报酬。但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推动人们对生态建筑的选择。当生态建筑作为人们自觉的选择,经济要素一定也将成为伴随生态建筑学良性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三)科技要素。虽然科技并不是生态建筑学的决定要素,但是科技确实为生态建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的空间。一大批新型建材的不断涌现,其中运用最广泛的的就是节能保温材料和太阳能光电材料。值得一提的是传统认为的所谓绿色建材并不一定是生态的。例如木材,对于森林覆盖率低的国家来说,木材虽然天然,但却并不生态。而作为传统建材的砖经过略加改造却可以是很生态的。生态建筑学的科技因素当然还包含设备、构造的运用。这些新科技的运用很可能暂时增加了建造成本,但是随着广泛的运用将逐步降低。
(四)政策要素。生态建筑学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政策导向。值得庆幸的是我国已经陆续制定了相关的节能设计标准,对材料、设备、构造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是正因为生态建筑学的综合系统性,决定了它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和修正的过程。为此我们还需不断修改或调整相应的规定。
四.结语
生态建筑学既是一门理论,也是一门实践。在实践中我们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我们把得出的结论和经验教训着手于实践当中,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未来发展必走的道路,建筑的生态化就是对可持续发展思想最好的体现。
五.参考文献
[1]王烨.试析生态建筑学的现实途径[J].2007
[2]邱景.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方向[J].2009
[3]李敏.浅析生态建筑设计[J].2011
[4]聂晶.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筑[J].2010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