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实践启示
摘要: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是一种对应的关系,保护纳入再利用才能持续有效,再利用受到约束才能有实际意义。
关键字: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
一、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概述
所谓历史建筑是一种习惯性称谓,也称历史性建筑,统指各个历史阶段留存下来的建筑物。所有具历史价值的各类建筑物均可称之为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包括单体历史建筑和历史建筑群体。单体历史建筑是否有保护的价值,要以它本身的内涵来论定,但如果集中成片分布的历史建筑群体保存完好,风貌如旧,留存至今,组成了有一定历史风貌的历史性地段和街区,就弥足可贵,不一定要求街区内的各个单体建筑的价值都出类拔萃,有的单体历史建筑就自身来讲不一定具备高价值,譬如一座普通的桥、一栋民居、一座祠堂,把它们分割开来,这样的建筑随处可见,价值简单,但是如果一群形式不同、风格迥异的单体建筑连成一片,性质就不同了,这个建筑群体具备了社会性,产生的意义也得到升华。历史建筑群体是以整体的完好性、组合性和连续性来展现自身价值的,在某种意义上讲,有的历史街区和古村落甚至总体价值超过了某些单体的古建筑,因为它更全面地反映了历史上某个时期的社会概况、生活、商业、文化等。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的探讨,首先是保护,但保护不等于怀古恋旧,不是反进化论,保护基本上是价值性的判断和工具性的控制,价值判断固然重要,但不是保护的底线,保护的底线只能是对象法定身份的确定并落实于法定的保护控制。再利用,不是乱拆乱改,不是将“关公”变成“秦琼”,不是随意的进行“艺术”发挥。
二、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实践
在逐步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国内和国外的历史建筑和城市在更新过程中的实践成果,在此进行挑选列举。
2.1意大利米兰市,圣塔特雷萨多媒体图书馆
圣人朱赛佩和戴雷沙18世纪的巴洛克式的教堂,今天已是意大利规模最大的“无纸图书馆”:即圣塔特雷萨多媒体图书馆。该馆内部空间分为三层,共120个资料站,这些资料之间通过一个高速的局域网络连接起来。第一层是一个正十字形大厅,用于查阅一般性资料,该需要帮助者提供服务,第二层提供专项服务设施和资料库。地下室用于会议及培训,有专门的会议厅和培训教室。
整个建筑为“立体式风格”,外部结构的思路起源于对形状的完整性需求,对附加的生活服务设施及整体建筑变化的需求,该馆有着独立的空间,整个东面的视野宽广,可以看到川流不息的汽车和莫斯卡瓦街上的行人。该建筑物在建造上禁止内部使用钢构件,而大面积地使用玻璃,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整个侧面部分的通透感,保证了由内之外,由外至内的最佳视野,使其使用的材料与形式能够与古代背景彻底区分,从而使之几乎成为一个现代作品。
2.2托斯卡纳大区皮斯多亚,一座旧工业区内的厂房改造
“建筑物整体的以及各部分的形象体现了一种非凡的能力,它是城市历史记载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市民的记忆中打下烙印,在最近这一代人的认识中他是中它是很有意义的一个参照物,同时也能继续延续到下一代人中。规模适中的建筑群,比如小型建筑物聚焦区内,能够拥有呼吸的空间,统一的外形,一致的技术,这些建筑手段在制造业和手工业为社会核心的时期曾经常运用到工业建筑中。”
因此,总的设计是将新旧结合,在不破坏建筑物给人留下的“工作场地”这一印象的情况下,加入了些新的功能。由两个不同空间层次组成的整体建筑物,扩大了在使用和分配上的选择性,甚至,涉及更适合的结构设想,建材、技术、设备以及颜色的选择。改造方案包含两个临近的厂房:靠近主大门较大的第一部分,在功能的分配上更强调迎合与办公室突出平台垂直连接的部分,并通过两条高架通道与主体部分紧密相连,其中的一条通道是自动扶梯。第二部分延伸到与地面连接的一段楼梯处。在厂房的尽头,即另外一侧靠近升降梯的位置,被设计成了活动区。整个场所实现了无障碍设计,而且形成了循环而顺畅的交通流线。
三、实践经验以及概念启示:
1、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唤醒人们对历史建筑的认知思潮。
2、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不仅仅停留在建筑的躯壳上,这是一种“木乃伊化”的过程,其内部受到不适用病毒的侵害,它们的形态和作用的微妙平衡受到了不可弥补的损害,是一种商业社会的行为。对于历史建筑而应进一步的上升到其所传达的历史场景和历史信息上,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其实是对历史建筑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保护,建筑只是历史的一种载体。
3、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不是保守的“博物馆化”的路线,不是充分利用历史建筑环境的每一种资源,而最终使其原有的功能丧失,取而代之的是类似于主题公园之类的形式,有的甚至沦为露天的商业街。这种思想反而使历史建筑被迫拆除。反而观之,对历史建筑提供机会,采用一种现代的方式,使现代的和历史的环境相互共存,并且能够互相烘托对方的价值,从而使空间环境就有了文化价值和文化诱惑力,这是没有背景的新建筑所无法给与的。
4、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在“博物馆化”路线和“木乃伊化”路线之间有一边缘地带,是能够融合现代和传统的特色场所,是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物、继承城市布局和插进新用途建筑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历史环境、历史建筑的再利用。
总之,保护和再利用是一种对应的关系,保护纳入再利用才能持续有效,再利用收到约束才能有实际意义。虽然保护对于再利用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约束往往也能引发创造性的利用,对有法定约束的保护建筑,宜“修旧如旧、补新以新”,对建议保留的保护建筑应“修旧利废、化朽为奇”。可以说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是一种对专业学科、社会欲望和公众利益三者关系进行权衡与抉择的创造性活动。
参考书目:
1.《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常青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
2.《文物建筑保护文集》陈志华
3.《古建筑、近现代建筑、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析意探讨》吴卉,福州市华林寺大殿保管所
4.《传统与现代--意大利在建筑与城市修复中的经验》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