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知识解读

时间:2015-11-04 09:54 来源:www.fabiaoba.com 作者:毛亚庆 点击: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高等教育管理变革和发展中的市场化、企业化趋势 曰趋凸显。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型与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之间诸多基本关系的急剧变 化所引发的对知识诉求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追求绩效管理与评价成为大学谋求发展 与质量高低的主要尺度。在全球经济竞争的背景下,人们在对知识的诉求上呈现出一种 实用主义的取向,大学发展目标中原有的价值取向被遮蔽、被抛弃,失去道德约束的行为 主体只是被组织的效率所驱使,导致学术违规现象不断呈现。现代大学的核心使命在于 对知识的责任,用理性的知识揭示真实的世界,用理性的知识指引良性有序社会的建构。 大学应该是实现年轻一代社会化的场所,它不仅是批判性文化传统得以延续的场域,是社 会得到建设性批判的学园,也是追求思想和智慧的家园。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社会转型;全球化;市场化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nagementMode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Knowledge^ Perspective

  Abstract: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the trend of marketization and enterpriz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the worldwide higher education ha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management mode in higher education is highly related with the change of knowledge pursuit made by the sharp change of society^ basic relationship, in which the results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appraisal have become key indicators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economic competition, knowledge appeals to pragmatism has made thegoals of the university lose its original values, and that has resulted in the situation that the behavior subjectwithoutmoral constraintis driven by efficiency of the organization, therefore, the academic rules are broken. The significantmission of modern university lies in the responsibility for knowledge, in which the real world will be revealed, and an orderly social construction will be guided by rational knowledge. In summary, the modern university should be the realm to socialize the younger generation, to inherit the culture tradition of criticism, to develop social constructive criticism, as well as to pursuit wisdom.

  Key words :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social transformation, globalization, marketization

高等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其存在与发展 的合法性都来自于追求知识的理智特性。这 种理智特性本质上是一种运用知识所进行的 观察、质询、推理、解释、批判和想象的活动, 是大学不同于其他社会机构的特质。高等教 育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对知识 追求的理智特性。如今,高等教育的理智特 性正在发生新的变革,它强调的是知识对市 场的迎合,这是一种强调高等教育市场论的 理智特性。在此背景影响下,20世纪后半期 髙等教育走上了追求效率的带有市场化和商 业化倾向的发展道路。这种转型是与高等教 育发展和社会之间诸多基本关系的急剧变化 所引发的对知识诉求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这种诉求的变化导致了高等教育在社会中角 色的变化,从而导致高等教育管理取向的变 化,如何认识以及应对这种变化,需要理性的 思考。

  ―、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表现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转型时期,髙等 教育的管理体制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在西方 国家,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经历了“髙校管理革 命”后,走上了市场化和商业化的道路。高 等教育组织在竞争的重压之下为了变得更有 效率,不管是出于自愿还是迫不得已,都借鉴 并运用了企业和商业组织的管理体系和流程 对高等教育组织进行了重塑和再造。从 1960-2000年的40年间,髙等教育在进行的管理变革中,先后借鉴了规划、设计、预算法 (PPBS)、零基预算(ZBB)、目标管理(MBO)、 战略规划(strategic planning)、标杆管理 (benchmarking )、全面质量管理/连续质量改 进(TQM/CQI)、流程再造(BPR)等诸多企业 和商业组织的管理理论。[2]这次再造的目标 指向是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顾客所期望的商 品,使高等教育变得更像一个企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中充斥 着商业词汇,人们对高等教育管理中呈现出 这样的现象评论道:“如今很难找到一所大学 声称自己能够免受这样方法的评价或避免被 这样的管理体系和流程所改造”[3]。出现这 样的评论并不奇怪,尤其是自20世纪70年代 以来,随着大学获取公共资金额度的逐渐减 少,寻求更为有效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方法以 促进大学的发展成为改进大学管理模式的重 要手段。1972年,美国市场学的Richard Krachenberg教授在《髙等教育月刊》上发表了 题为《给高等教育带来市场营销的理念》的研 究文章,强调髙等教育要进入市场,要接受市 场竞争的考验,认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不 管以什么名义、由谁实施或者发生在机构的 哪个部分,总之大学正在进入市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市场经济 改革,也极大地改变了高等教育运行的外部 环境。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高等教育面临 着调整适应性的问题: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经 费的国家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高等教 育自身运行的效率低、现有教育资源利用不 充分、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迟钝等问题。在 复杂、变化和不断增强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高 等学校如何通过人、财、物的创新组合,提髙 组织运行效率,更好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 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以及服务社会需求,实现 高等组织的社会价值最大化,成为髙等教育 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1985年中共 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 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之一就 是“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上,政府有关 部门对学校主要是对髙等学校统得过死,使 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应该加以管理 的事情,又没有很好地管起来”。在这个决定 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扩大髙等学校的办学 的自主权”。此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 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也进入到了新阶段,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 “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要按照政事分开的 原则,通过立法,明确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 务,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 的法人实体……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 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 机制”。由此,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而建立的 具有自我定向、自主运动、自我发展和自我约 束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机制在我国开始启动, 绩效管理、项目管理、工程计划、质量问责、量 化指标、成本效益等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管 理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

  由此可见,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在经 历着市场化和企业化的洗礼已经是一个不争 的事实,难怪就连诺贝尔经济学家都如此评 价高等教育的性质,“高等教育是一个竞争性 行业--是一个庞大的、应当比较繁荣的竞 争性行业”[5]。世界高等教育的管理变革把 竞争机制、效益观念、企业化经营以及顾客导 向的服务意识等市场因素引入到了高等教育 的发展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外高等教 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转换,使高等学校在 管理上转而对其运作所依赖的环境变化以及 自身运行的结果更为关注。这种追求的结果 使今天“大学正变得越来越像公司,越来越 具有企业的性质。髙等教育在现实的管理运 行中越来越呈现出准市场化的特性、更关注 绩效与质量的问责、课程设计日趋职业化、 “国家--髙校--企业”的关系也在发生着 深刻的改变。这一系列的变化概括起来,就 是要增强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率与责任、强调职业化、密切与外在世界尤其是与企业的联 系,要关注外在客户的需求。其基本的发展 理念,就是要“根据企业的重建原则,建立高 绩效的学校组织和管理模式”[6]。“教育不应 该是政府提供的一项服务,而应该是自由市 场体系中的一部分”。[7]尽管人们对高等教 育管理呈现的市场化取向存在着很大的争 议,但髙等教育管理变革和发展中的市场化、 企业化趋势却日趋凸显。

  二、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原因

  高等教育管理转型对高等教育在社会发 展中扮演着主要角色的判定、高等教育的定 位乃至以学术为取向的认识以及高等教育在 文化传承中起的不可替代作用提出了空前的 挑战。这种挑战在髙等教育与知识、社会之 间的关系上得以充分的彰显,导致高等教育 管理的知识重点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髙等教育 所涉及的活动主要是学术活动以及这种活动 的专业化过程,基于此,学科和专业为学术思 想所独有的理念成为大学的主要取向,大学 的产生就是适应保存知识和学术成就孕育而 生的制度性安排。因此,高等教育通过围绕 知识的特性所进行的学科分工和制度安排; 通过学术组织所遵循的学术信念和价值观所 具有的与众不同的、强有力的象征性作用;通 过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所从事的学科以及伴随 而生的学术信念而产生的学术权力等,所有 这些使高等教育成为了控制高深知识和方法 的社会机构。由于它所传承的是各个国家以 及各个民族文化中较为深奥的思想和相关的 技能,从而使生活在高等教育组织中的教师 的活动主要就是发现、保存、提炼、传授和应 用知识。因此,自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学科 和专业为学术思想所独有的理念在大学里大 行其道,人们遵从大学的本质是发展纯学术 的大学发展理念。由此,大学是保存和传授 普遍知识的场所,大学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 追求功利,而是为了传播永恒的真理,大学的 核心是知识的发现,这也成为人们的普遍认识。

  但这种大学发展的理念在现实生活中越 来越成为“只是代表一种对理想化了的过去 的回忆,一种并不能阻止现实向另外方向发 展的怀旧观念”[8]。在人们看来,在知识型 社会到来之前,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是小规模 的,是艰深的,社会能够赋予这些数量不多的 拥有极大自主权和特有权利的大学履行这些 职责,大学扮演的角色仅仅是社会的点缀物 与装饰品,其发挥的社会作用只是传播高深 的知识,高等教育扮演的角色定位仅仅是“社 会中的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知识、社会三 者的关系中其所凸显出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对 独立的,是游离于社会发展之外的,是无须更 多地了解社会需要的。高等教育可以通过研 究强化人们的理解,通过教学满足人们求知 的欲望,高等教育扮演着传授知识给社会的 角色,它有着自己的知识定义,并把自己所理 解的知识通过所培养的学生和通过研究成果 的传播来影响社会的发展。而现今一切都被 颠倒了过来,社会、知识、高等教育三者之间 的关系进行着重构,高等教育在社会中扮演 的角色已从“社会中的高等教育”转化为“社 会的高等教育”,它已难以游离在社会的现实 需要之外独善其身,它须满足、适应社会发展 变化的需求。

  这种需求的变化导致对知识概念的扩 展。传统的知识观受到人们的质疑,以学科 为基础的知识已不能囊括所有的知识,传统 的知识范式需要转换,从以学科为基础的知 识转换到以关注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主义知 识,合法知识的边界已被扩展到包括知道怎 样(knowing-how)和知道那样(knowing-that) 的知识。由于这种关注操作能力提升的知 识曰益被人们所推崇,“一个辽阔的操作能力 市场展现出来了。不论现在还是将来,这种知识的占有者都是收购的对象,甚至是政治 引诱的赌注。从这个角度看,知识的末曰不 仅没有来临,而且正相反。” 随着知识范式 的转换,知识的生产性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 视,知识在生产领域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 要。知识的这种生产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知识变成资本,知识资本可用于投 资,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从闲暇的好奇变成 资本的投资,从“爱智慧”变成“求回报”。社 会发展的诉求从物质资本到人力资本再到知 识资本的变化轨迹,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 二是知识变成商品,可以自由交易,知识从无 产权变成有产权,从装饰门面变成流通商品, 从交流思想变成交易知识。由此,知识的评 估从内在价值转变为外在价值,从智慧的价 值变成金钱的价值(value for money),从理论 的价值变成实践的价值,髙等教育相应地也 就从“社会中的高等教育”变成“社会的高等 教育”。[丨丨]

  这种转变使高等教育要越来越满足国 家、政府、企业、社会的诉求,而且现今从事知 识生产的机构却不是髙等教育机构独此一 家。各种各样的政府研究机构、大公司大企 业的研发机构、各种社会组织的研究机构等 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成为在知识生产上 与大学竞争的对手,大学沦为众多知识生产 机构中的一家且正逐渐丧失作为知识生产者 的垄断者的地位。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高 等教育也开始对自身的管理诉之于绩效,回 应现实社会的实际需求。由此,规划、数量、 成本、收益、绩效、产品的提供能力以及对社 会的贡献率变成高等教育管理中最常见的口 号,追求绩效管理与评价成为大学谋求发展 与质量髙低的主要尺度。

  三、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缺陷

  在全球经济竞争的背景下,现代国家都 在构建着自己明确的发展旨趣和意向,都在 思考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 地,都在致力于如何提升经济和产品的竞争 能力。这种竞争导致人们在对知识的诉求上 呈现出一种实用主义的取向,现代社会所盛 行的技术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实用主 义取向的具体表现。现代社会往往将技术看 成社会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决定着现代 社会人们的生活秩序以及现代社会生活自身 的意义。在技术与文化之间的相互条件关系 中,技术的发展是自变量,而社会文化的发展 是因变量,技术的利用与发展决定着社会的 自由程度与发展,人与社会都被“技术形态 化”。这种文化上的技术决定论的社会发展 理念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也必然有所反映, 作为现代社会这些旨趣反映的就是“操作主 义”的取向在髙等教育中日益占据了主导地 位,现代社会召唤着高等教育发展所有的学 生有效操作的能力,否则高等教育就没有适 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社会的旨趣已不 仅仅是对学术的追问,随着市场化的取向,人 们日益把在劳动力市场中具有可操作的、可 计算性质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知识类型置于 优先考虑的地位,这导致在对高等教育的描 述和对学生质量的诉求上,直觉、理解、反思、 智慧和批判被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技巧、能 力、输出、信息、技术和灵活性。因此,在高等 教育中把知识仅仅视为来自于学科的观点, 把知识视为“给予”的观点,把知识解读为关 于知识的理解的观点,在操作主义的眼中都 是可怀疑的,都是虚妄的。在操作主义看来, 学生应是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个体,应是展 现操作能力于实际工作中并高效丁作的个 体,因为只有掌握了这样知识的学生才会在 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此,在 高等教育管理的现实中,金钱进来,质量出 去,是一种回应,所以赫钦斯写道:“当一所大 学决定要挣钱的时候,它必须要放弃它的精 神”[|2]。“盈亏底线的暴政”[⑴是另一种回应,大学为了达成在市场中的收支平衡,形成 了以收益为中心的独霸专权的大学管理,通 过密谋商议预算和升降个人的待遇,导致了 校长办公室成为“克林姆林宫”[M,大学里一 切都有了它的价格,但人们却忘却了它的价 值。大学的管理者不再有吸引人们的伟大思 想,有的只是自己与大学存在的需要。对学 生而言,世俗化的追求也成为必然。

  这种取向引发了人们对大学发展定位的 争论。为此,大卫?科伯分析描述了美国大学 在面对市场的残酷性与保持市场中的竞争力 时所采取的管理变革措施与“美国大学一直 期望想成为学者和自由思想的园地”、“市场 不能超越它的领地”的大学发展理念之间的 摇摆不定、内在纠结与矛盾冲突。但不管怎 样,市场竞争成为大学不可回避的现实问 题。竞争导致不管什么样的大学在学科发展 的规则上都追求“胜者通吃”的原则,都希望 在每一门重要的学科上强大起来。“专业化的 教育机构以它们在这个领域的不足感到羞 耻:科技学科的大学,比如麻省理T.学院,则 因为它们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不断强 盛而沾沾自喜但现实情景却是没有任 何一所大学,即使最富有的大学也没有足够 的资金和能力来雇佣传统艺术和科学的每个 领域里最杰出的六个人之一,“世界上最富有 的博物馆,也不能得到举世闻名的荷兰画家 伦布朗的全部画作;同样,世界上最富有的大 学,也不能雇佣所有的精英”[16]。因此,乔 治?斯蒂格勒给芝加哥大学的建议是:努力保 持在一打最经久不衰和最基础性的学科上居 于领先地位,同时在其他基础学科保持至少 是值得尊重的地位。[17 ]

  竞争一方面导致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也使专业人士越来越局限于自己狭 隘的研究领域,其结果使人们被迫需要承认 一个悲哀的事实,即使一人最精通一门专业 知识,也不能排除他在其他专业领域里出洋 相。即便是在专业领域里的知名人士,一旦 他们走出了自己的专业领域,他们的逻辑能 力和证据标准就崩溃了。专业化没有造成他 的缺陷,相反专业化只是倾向于把他局限在 某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他的缺陷没有表现出 来。[18]竞争也使高等教育管理要像企业一样 更加关注效率,追求同样的效率,但这种效率 的追求忽视了不同组织之间的差异性。对 此,有学者幽默地分析到:公鸡指着一只鸵鸟 蛋对母鸡说,“我并不是埋怨你,我只是提醒 你注意,亲爱的,你看看人窣外国,看看人家 是怎样干活的。这则幽默对于大学的管 理者而言有着现实的意义,要像企业学习,追 求效益,将大学视为企业加以管理。为此罗 伯特?伯恩鲍姆对于美国的大学“母鸡”在从 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三四十年里为了 更好地学习企业“鸵鸟”的管理经验,提高大 学的生产效率,而将企业的管理创新理论运 用到大学管理实践而发起的七次学术管理运 动作了条分缕析的分析读后使人意识到 大学与工商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不同的,用老 美的话说,大学和公司实在是两只不同的“动 物在管理理论的借鉴上不能忽视差 异,同类而语。

  这种以关注效率而建构设计的高等教育 管理模式使大学组织更关注对产出结果数量 化、工具性、程序化的评价标准的建构,它挪 走并取代了道德标准,尽管它给大学组织带 来了效率。因此,英国哲学家齐格蒙?鲍曼认 为,在现代组织中的角色被要求承担的只是 技术责任,而不是自然的类似家庭中的角色, 这种角色同时具有道德品质的要求。在这样 的组织中所承担的角色与生命历程并无内在 的逻辑一致性,角色彼此可能冲突。这样,个 体在社会角色的流变中自我摇摆不定,出现 碎片化及分裂化的状态。^]在追求效率的大 学组织中,管理者将管理过程演变成了按照 量化标准进行评价的技术操作过程,在操作 的过程中,管理者天然的情感减少了,自己的 道德本性削弱了,大学组织的管理中出现了实现最终目标的具体手段被演变为目标本身 的“目标的替代特征”现象,导致“目标--手 段”发生了置换,在这种置换的过程中,大学 发展目标中原有的价值取向被遮蔽、被抛弃, 使得整个组织的行动链缺失了价值缰绳的牵 引,行为者自身的道德意识与道德意志也悄 然隐退与消失,失去道德约束的行为主体只 被组织的效率所驱使,导致学术违规的现象 不断呈现。因此,失去道德约束的行为主体 一旦行动的方向发生偏差,管理过程中的行 为者就有可能踏上恶的历程,且效率越髙,速 度越快,罪孽越深J23]

  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改进

  对于现实中的高等教育发展来说,虽然 高等教育扮演的角色和定位已从“社会中的 高等教育”转化到“社会的高等教育”,高等教 育在与社会的关系已不能只是凸显高等教育 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只是强调自身的相对独 立性,它必须更多地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 要,而且已经难以游离在社会的现实需要之 外独善其身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但 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满足社会无所不 包的需求,对急切变化和盛行一时的事物持 反对态度,要比全盘接受他们所冒的风险更 小,大学必须坚持毫不妥协的高标准,大学不 能因为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丧失了所扮演 的社会良知的指示器的角色。

  我们希望的大学是这么一个地方:你选 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东西,看看你干自己最喜 欢的事情能干得多么出色。这才是检验你才 能的一把尺子,也是最好的训练。[24]大学的 根本,就是这种心灵的自由。如果你老盯着 什么是“热门”,盘算着什么“有用”,你的心 灵就会像一个总盯着老板脸色的雇员一样唯 唯诺诺。[25]大学是一个让探索和哲学开放精 神自行其是的地方,它旨在鼓励人们对理性 本身的非工具性运用,它提供一种气氛,使统 治者意志的道德优势和自然优势不至于吓跑 哲学上的怀疑。而且,它维护着滋养这种怀 疑的伟大行为、伟大人物和伟大思想的丰富 宝藏。[26]

  现代大学的核心使命在于对知识的责 任,对知识的发现、创新、传承,最基本的责任 应该是对知识的发现责任,既包括对“真”的 发现的追求,也包括对“善”的思索和探究。 人类社会赋予现代大学许多责任,但责无旁 贷的无疑是用理性的知识揭示真实的世界, 用理性的知识指引良性有序社会的建构。诺 斯?怀特海在论述大学的作用时说,大学之所 以有理由存在,是因为它使老少两代人在富 于想象力的学习中,保持了知识与生活热情 之间的联系。[27]大学提供信息,但它是富于 想象地提供信息。一所大学如果做不到这一 点,就没有理由存在。大学的任务就是要使 想象和经验融为一体。因此,大学的正确作 用就是通过想象创造性地获取知识。一所大 学不具有想象力,不说一文不值--至少也 是没什么用处的。

  罗伯特?伯恩鲍姆在其专著《大学运行 模式一-大学组织与领导的控制系统》的中 文译序中引用英国诗人约翰?曼斯菲尔德充 满诗情的语言歌颂过大学:“世间再无堪与大 学相媲美的事物。在国破家亡、价值沦丧之 时,在大坝坍塌、洪水肆虐之时,在前途暗淡、 了无依赖之时,不论何地,只要有大学存在, 它就巍然屹立,光芒四射。只要有大学存在, 人的自由思想、全面公正探索的冲动仍能将 智慧注人人们的行为之中。”[28]进而义无反 顾地认为,“我坚信,技术不能也不会取代伟 大的大学因此,大学应该同时是实现 年轻一代社会化的场所,是批判性文化传统 得以延续的场域,是社会得到建设性批判的 学园,是追求思想和智慧的家园。

  参考文献:

  [l] Keller G. Academic Stralftgy: The Management Revolutio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3. 15.

  [2] [3]罗伯特?伯恩鲍姆.髙等教育中的管理时尚[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5、3.

  [4]A. R. Krac.henberg, Bring the Concept of Marketing to High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72,(5).

  [5][15][16][17][18]乔治?斯蒂格勒.诺贝尔经济学奖获 奖者学术精品自选集:知识分子与市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 大学出版社,2001.53、54、56、59、18.

  [6]雷马歇尔,等.教育与国家财富:思考生存[M].北京:教 育科学出版社,2003.4.

  [7]罗伯特_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第7版)[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93.

  [8]伯顿克拉克.髙等教育系统一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 [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12.

  [9][ll] Ronald Barnett. The Limits of Competence [M], 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4. 47、21.

  [10]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1997. 107.

  [12][13][14]大卫?科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3、47、123.

  [19][21]程星.细读美国大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7, 209,209.

  [20]罗伯特伯恩鲍姆.髙等教育中的管理时尚[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2]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一论后现代道德[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304.

  [23]汉娜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4][25]薛涌.北大批判一中国髙等教育有病[M].南京:凤 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10、11.

  [26]艾伦布卢姆.美国精神的封闭[M].南京:凤風出版传 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204.

  [27]诺斯怀特海.大学和大学的作用[J].中国大学教学, 2002,(11).

  [28][29]罗伯特伯恩鲍姆.大学运行模式一大学组织与领 导的控制系统[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6-7、7.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