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高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之一,特别是农村初高中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农村初高中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的教育。
关键词:农村;初高中教育;发展
我国目前教育现状是基础教育正处于重要的发展空间,随着校安工程的完成,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逐渐到位,在教学过程中需加大力度,提高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制度措施。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薄弱,教育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生源逐渐减少,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教育压到学校,给学校带来较大压力,教师年龄偏大,年轻教师留不住等问题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影响农村地区初高中教育发展的桎梏
近些年来,政府不断地大力度向教育投资,极大地改善了初高中教育的办学条件,高中教育整体还不错,但是初中学校缺少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设备,
北大核心期刊像办学规模小的学校,在校初中学生数不过几百,又地处偏远的学校,没有实验室,缺少必要的试验器材,初中科学试验根本无法完成,教学活动无法开展。虽然学校配有电脑,但是没有网络覆盖,使教育的信息化得不到发挥。没有音乐、美术教室,上艺术课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着唱、学着画,严重制约了初中生艺术细胞的培养。而且地处偏远的农村,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陈旧,不重视教育,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女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对男孩子的学习任其发展。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者根本不支持学校的教育,过分溺爱或过分忽视,滋生了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面对就业形式,新的读书无用论,又在家长的思想中蔓延,这些都使学校管理难度与日俱增,增加了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难度,因此导致很多学校出现了“不家访”和“怕家访”的情况。整个社会对教育和教师的期望值很高,而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家长不重视等因素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日益增加。当初中教育出现问题时,高中教育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二、浅析农村初高中教育的发展之路
(一)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办好一所学校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但关键的问题是师资队伍。为什么有些新建学校校舍条件、教学设施都很好,家长却不原意送孩子去,而一些老学校相对硬件条件差一些,而家长还是想方设法让孩子到这些学校择校?很重要的就是看中了这些学校的师资水平。前些年有些名校办民校,租赁校舍,教学和办公条件都比较拥挤,但学生家长还是愿意花钱把孩子送到这些学校来,为什么?家长看重的不仅是学校的名气,更看重了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别,主要的不是在硬件而是师资力量的差别。近几年我们搞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建设,向一些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投资,学校的校舍和硬件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我们发现师资力量的不均衡才是导致教育不均衡的重要原因。有的一个重点中学在岗的特级教师就有十几个,而有的一个区县还没有十个特级教师;有的学校中学高级教师一大堆,而有的学校教师的学历还不达标。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好的学校,就是奔着这些名师来的。就像一个医院,有了名医生就会患者盈门,而有些医院一再作广告还是门可罗雀。现在有些好的学校带动了周围房价的提升,就是名校效应和名师效应。所以如何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是家长特别关注的。这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建立学校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规范管理制度。
过去,我们在常规管理上某些方面不到位,教师的理论基础薄弱,既看不到常规管理的着眼点,也找不到常规管理的着力点,总是把自己置于被“管”的地位,行动上消极应付、各行其事。因此,在建立管理制度的长效机制上既需要用“情感”来管理,也需要用“法度”来约束。所以我校近两年来学校的管理分三步走:第一步,建立“约束性”的制度,带有强制性;第二步,将“约束性”转向“规范性”;第三步,将“规范性”转向“责任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和谐、人文的人性化管理。
“以人为本”是学校和谐的核心,尊重人是办好学校的前提。领导尊重教师,教师尊重领导,学生尊重老师,老师尊重学生,这是工作的需要,更是学校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一个和谐、人文的环境,师生均能得到发展,在师生发展的同时,学校也得到了发展。要努力完善自我,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带动人,树立一心一意为教育服务的思想,坚持深入学校,深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以身作则,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按照师德“十要十不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教学第一线,参加教学教研活动,与老师们共同研究教育教学工作。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公平、公正的良好工作环境和氛围。
(四)努力建设学习型校园。
尽管学校的校舍、环境和教学设备不是决定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关注以上诸方面的条件的同时,家长对学校的校舍条件和学习环境也特别关注。一是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生活的很好,家长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到学校吃苦,如学校的教室设备、食堂条件、校园环境等,都是家长比较关注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一个优美、安全、整洁的学校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另外,家长希望孩子所在的班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道理家长都明白。这是一些家长为什么要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好的学校、好的班级的主要原因。家长认为在一个校风好、班风正的环境中,孩子不会学坏;相反,在差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染上一些不好的习惯,好孩子也容易变坏。所以家长不仅在乎学校的硬环境,也在乎学校的软环境。
(五)举行学校开放日,创办家长学校,逐步与家长沟通,改变家长的观念。
由于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不够,尤其是我们学校,地处偏远山区,家长的教育意识淡薄,并存在一定的误区。于是学校将每周四下午定为学校开放日,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逐步改变观念,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掌握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实现了家庭、社会与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推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总之,农村初高中的教育任重而道远,它的特殊性和长远性决定了,只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勇于探索,无私奉献,农村小学的发展将更辉煌。
参考文献
[1] 申华;张军侠.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初中教育的困境及发展前景 [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 陈远茂. 农村初中教育现状的理性思考 [J]. 中国校外教育,2010(3).
[3] 陈凤兰. 我国农村高中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2010(2).
[4] 钟贤权. 我国农村高中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学与管理,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