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本文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研究了1988-2009年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一方面,存在着全域范围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大;另一方面,局域相关也显示出中国局域性的空间集聚特征越来越明显。以一个表征市场潜能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为基础,本文通过计量分析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经验分析表明,空间溢出效应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潜能每增长1%,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将提高0.47%,超过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弹性值。当然,实证分析也发现这种空间溢出效应会随着地区间距离间隔的增加而减少。
关键词:区域关联,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78-2010年GDP保持了年均9.9%的增长速度,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达到29.8万亿元人币,按当年汇率计算约5.88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8.5%,已超越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如此庞大的国土与人口密集的国度,中国经济何以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政策是不可忽视的两大原因。一方面,市场化改革消除了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市场分割,加速了生产要素和劳动产品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而对区域外部市场进入可能性的提高,使得外部经济发展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需求条件,_些区域的经济发展对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也随之显现,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所谓的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对外开放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这主要是通过FDI的外溢效应显现的;二是对外开放为中国打开了全球市场的大门,即通过产品出口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也正是从出口以及FDI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何洁,2000;潘文卿,2003;陈涛涛等2006;刘已洋等,2008;傅元海等,2010),然而从区域间相互影响方面探讨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有6篇文章明确研究了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区域间溢出效应。Ymg(2000,2003)较早地关注到了中国存在着''内核地区对外围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并较早地运用空间滞后模型考察了1978-1998年间劳动力、资本、FDI等因素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指出中国经济增长中区域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影响。Brunetal.(2002)则将中国划分成沿海与内陆地区,通过引入东、中、西三个虚拟变量来考察沿海与内陆的相互影响,指出存在着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ZhangFelmingham(2002)沿用了Brun、Combes、Renard的思路,在考察FDI与出口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同时,也考察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带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只不过Zhang和Felmingham的研究中不是用虚拟变量,而是在建立_个地区GDP的变动模型时直接采用了将其他两大地区GDP的变动作为解释变量引入模型的方法。Groenewoldetal.(2007)则采用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模拟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的相互影响,得出存在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但不存在西部地区向东、中部地区的溢出效应。Groenewoldetal.(2008)再次将中国划分成东南、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东北、西北、西南6大经济区并通过VAR模型技术考察经济区间的溢出效应,指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与西北对其他区域有较大的溢出效应,东南与东北存在着很微弱的对其他地区的溢出效应,西南地区则不存在对外的溢出效应。
很显然,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很大的,不同地区间的相互依赖与空间溢出效应对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但是更深入的分析发现,这些研究有两方面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_是研究的区域范围的划分,即在考察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时,是以东、中、西三大地带或将中国划分成几个大的区域来研究呢,还是从较小的省域、甚至更小的县域来研究;二是研究的方法,即采用传统的不引入区域空间相关性的模型进行研究呢,还是在实证模型的设定中明确引入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
上述研究大都只探讨了中国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或中、东、西三大地带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即使是Groenewoldetal.(2008)的研究也只关注到了6大经济区的相互影响。显然,中国大陆有31个省区以及2800多个县域,更可能的情况应是各省区之间、县区之间本身就具有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特征。尤其是许多研究已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壁垒已逐渐消除、全国市场呈现明显的"一体化"整合趋势(李善同等,2004;桂琦寒等,2006;赵奇伟等,2009),因此,产品与要素在各省区间、县区间更加自由的流动,使得中国不同省区间、县区间的空间溢出效应与日俱增。仅将目光停留在东、中、西三大地带或有限的几个经济区来探讨区域间的相互作用,是不能深入了解中国全域范围内各省区间的空间溢出效应的。需要用一个以31个省区或更小的县域为基点的全域性视角来宏观地考察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就研究方法方面,由于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等假定下,忽视了空间因素对经济活动的重要影响,因此多数研究较少地考虑不同地域间的空间相关性。而事实上,由于"地理学第一定律"的存在(Tobler,1979),大多数空间数据都具有或强或弱的空间相关性,因此,国内外的研究者已开始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增长与收敛等问题。林光平等(2005)、张晓旭等(2008)、潘文卿(2010)均以中国31个省区为对象,通过空间计量技术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与收敛特征;而吴玉鸣(2007)则率先以中国2800多个县域为对象,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集聚与差异问题。在这些对中国省区或县域经济的研究中,研究的重点要么是区域经济的差异与增长的收敛问题,要么是区域经济的集聚与差异问题,区域间的相互影响是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来体现的,区域间的溢出效应本身并不是这些研究关注的重点。
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将以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为关注的焦点,通过空间统计方法与空间计量技术对中国31个省区间的空间关联特征与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在空间计量模型的建立中明确引入一个能够考察区域间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指标--市场潜能(MarketPotential),从而使得我们能够"估计"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空间溢出效应的大小。同时,正是由于市场潜能这一指标的引入,也使得我们能够将中国省区间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有效关联起来进行考察。我们知道,区域空间相关性的存在,一定会在空间溢出效应的测度中显现出来。但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区域间的相关性可能会随着区域间间隔的扩大而逐渐弱化,那么空间溢出效应是否也具有这一特征呢?换言之,如果中国不同省区间存在着空间溢出效应的话,我们将关注这种效应是否也会随着区域间间隔的增加而减弱。
本文第二部分运用空间统计方法从全域与局域两个角度考察中国31个省区人均GDP的空间相关性;第三部分构建能够考察区域间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理论与实证模型;第四部分对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第五部分是全文的总结与讨论。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委 国内刊号:CN 37-1025/G4 国际刊号:IS...
期刊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主管单位:湖北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国...
期刊简介: 《种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83年,曾用刊名:(种子通讯)是中国种子协...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 国际标...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