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矛盾途径(2)
时间:2015-08-27 09:41
来源:发表吧
作者:发表吧编辑
点击:
次
需要强调的是,不能把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社会发展搞不好,经济发展也不具有可持续性。就业压力过大,失业人数多,社会将难以稳定,也会影响经济发展的环境。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就业不充分,意味着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会保障提供的安全感,不仅对就业者的稳定是重要的,同时也影响到未来的投资、消费决策。前几年内需不足,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老百姓拿钱储蓄而减少了消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都是人力资源培育中的基本要素,而人力资源的质量改进是现代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良好的社会治安、市场秩序、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对投资和发展环境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经常讲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发展就是在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四、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增大,矛盾解决不好很可能严重影响甚至打断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总体上看不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通常讲我国“地大物博”,但按人均水平计算,许多重要资源的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搞经济建设,我们在先天上并不占优势。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们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并没有减轻,相反,我们甚至可以引出这样一个判断: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大,在可预见的将来,压力还可能继续加大。
导致这种状况的一个原因,是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经济总量的扩大。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了以重化工业主导的新一轮增长时期。我们原来对许多工业产品增长潜力,事实证明大大低估了。比如,钢材达到1.5亿吨时,有人认为太多了,而2003年国内钢材产量达到2.4亿吨。电力原来估计“十五”期间年均增长5%左右,就可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但2003年电力增长已超过15%,还在闹“电荒”。汽车生产,原来国家有关部门计划“十五”末期总量达到320万辆,轿车达到110万辆,但这两个指标在2002年底都突破了,2003年汽车和轿车总量分别达到445万辆和200万辆。这些产品的大幅增长,已经使资源约束的瓶颈看得越来越清楚。据有关专家预测,今后一些年我国钢材的需求仍会上升,最大的制约因素是铁矿石供应,多数要靠进口,要动员主要矿石出口国的资源来满足我国的需求。2003年进口铁矿石1.5亿吨,按品位计算已达到国内需求量的一半左右。汽车是今后一二十年对国民经济带动力最强的产业,同时也是石油需求增长最快的产业。据有关研究,到2020年,汽车用油将占到总油类消费的60%左右,而到2030年,将接近90%。石油总消费量到2020年将在4.5~6亿吨之间,国内产量的峰值约为2亿吨,其余50~60%以上要靠进口。如果石油供应安全方面出现大的问题,汽车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就要受到直接影响。
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的资源和环境政策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在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GDP翻两番,而能源生产只翻了一番。在新世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过程中,能否重复这一“奇迹”?应当说难度很大,但并非没有希望。关键是要较大幅度地调整现有政策,切实贯彻“节能优先,环境友好”的原则。开源固然重要,节能的潜力更大,也更具现实性。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以能源强度(单位GDP能耗)进行国别间对比,由于存在货币换算的问题,带来结论有较大偏差。如按名义汇率计算,2000年中国的能源强度为日本的9.7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中国能源强度被明显高估。若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的能源强度仅比日本高20%,比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低8%,显然又出现了明显的低估。故在此以单位产品能耗做为对比的标准。),目前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据估算,如果维持现有政策,2020年一次能源需求可能达到32亿吨标准煤;如果对现有政策做较大幅度调整,则有可能节约8亿吨标准煤,也就是说,节能的潜力可达到1/4。
在环境方面,我们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仅以大气污染情况为例,我国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90年代中期酸雨区面积比80年代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年均降水PH值低于5.6的区域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30%左右。一些排放物已经超过“环境小康”的最低要求,出现了环境“透支”。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的潜力看,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明显减少环境污染,满足小康社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是不可能,但面临的挑战已经十分严峻。
在人类历史中,人和自然是一对永恒的矛盾。曾经一个时期,我们对人的能力估计过高,提出“人定胜天”,不大尊重经济规律,也不大尊重自然规律,结果吃了不少苦头。其实,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更能体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合理关系,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现在我们强调统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最终还是为了人的发展。善待自然也就是善待人类自身。
五、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贸易大国,在国际社会正面临着以前未曾有过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地位逐步提升。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在总量上,我国作为一个经贸大国的崛起,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国际社会已经开始认可这个事实,有的国家、有些人出于不同动机,还夸大、渲染这个事实,例如“中国威胁论”之类。重要的是,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
中国作为一个经贸大国的崛起,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情况”,必然会遇到新问题,用一句老话,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大。我们需要引进国内短缺、国际社会可以提供的要素,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知识、营销渠道等等,日趋明显并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对国际资源依赖程度的提高。除了前面说到的铁矿石、石油等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外,据专家预测,我国45主要矿产资源现有的探明储量,到2010年可以保证需求的只有21种,到2020年则只有6种。另一方面,我国对外贸易的强劲增长,劳动密集型和部分有一定技术含量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引发了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使我国开始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2002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的5.2%,但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例数却占全球反倾销案例总数的16.5%,2003年上半年,对华反倾销又新立案12起,占同期全球反倾销立案总数的15.2%。
这些情况的出现不能被看成是短期和局部的,而是我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经贸大国所无法回避的。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这些矛盾和问题还会增加,还可能激化。如何在这种新格局中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趋利避害,在维护我们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世界的经济繁荣和进步,都需要有战略上的考虑和安排,要有必要的政策调整。例如,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如何处理,我国是一个大国,要以内需为主,外需利用达到什么样的“度”较为合适?在国际经济事物中,应当采取何种政策取向,必要的贸易保护不能放弃,但是否更多的要强调贸易自由化政策?采取什么样的何种汇率机制和外汇政策,外汇规模保持在何种水平较为适当?在资源对外依赖加强的情况下,如何增强资源的供给安全,如何将“走出去”战略与利用国际资源有机结合,比如企业到资源输出国投资开发?等等。
以上几个方面都是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大矛盾、大问题,用不同的发展观处理这些矛盾和问题,结果和前景都会大不一样。我们讲五个统筹,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这些大的矛盾和问题有正确的理解,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观点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找到一个能够面对问题、顺应潮流、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