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贸关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时间:2015-07-17 10:16
来源:发表吧
作者:发表吧编辑
点击:
次
【摘要】:本文通过中日两国经贸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的对比,分析中日经贸关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和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意义,得出中日经贸关系应该是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求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历史与现状、挑战、机遇、双赢
【正文】:
中日两国是亚洲是世界上两个重要国家,在21世纪亚洲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区域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两国能正确面对各种复杂挑战,建立长久稳定的经贸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经济发展。现今,中日关系处在十分敏感阶段,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国的经贸关系十分必要。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该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求发展,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取得双赢。
一、中日两国经贸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一)中日经贸关系的历史
中日经贸关系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汉朝。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交往中,既有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又有历史的恩怨,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中日双方走上了贸易合作伙伴的道路,资源的互补性和人文地理优势使两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经贸合作也日益加强。
中日经贸关系在我国对外贸易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1993年到2003年的连续11年中,日本一直是我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是我国吸引外资、技术引进的主要来源国,也是向我国提供政府贷款和无偿援助最多的国家,形成了从官方到民间、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开发区的多层次的合作关系。两国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贸易额连年攀升,在各自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双边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基本形成互相依赖的格局。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日本企业正加速生产基地对华转移。据日本官方公布的最新财政年度报告显示,日本对华贸易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首次超过20%大关,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
从1972年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的30多年来,中日两国在经贸交往中不断合作,成绩巨大。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中日贸易关系在70、80年代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贸易额由1990年的166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679.9亿美元,增长了10倍多;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中国对日本出口商品中,原材料的比重降低,纺织、机电、光学医疗设备等工业制成品比重大大提高,其中矿物燃料及产品对日出口占中国对日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92年的18.4%下降到2001年的4.4%。制成品比重大大提高,电机、电气、音像设备机器零部件对日出口的比重由1992年的3.6%提高到2001年的16.6%。双方贸易正向水平贸易分工方向转变,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制成品的市场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90年代以来中日贸易额的发展变化(单位:亿美元)
年份进出口总额中国对日本出口中国从日本进口
198288.653.535.1
1990166.090.1175.9
1995574.7284.7290.1
1996600.7308.9291.8
1997608.3318.4290.0
1998579.4296.6282.78
1999661.7324.0337.7
2000831.7416.5415.1
2001877.5449.6428.0
20021090.0586.3503.7
20031335.76689.9645.86
20041679.9857.9822.0
(二)政治低潮影响下的中日经贸关系现状
自2001年以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一再参拜靖国神社,极大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使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变得比较冷,对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两国经贸关系在近五年来,年均增长水平低于我国其他主要贸易伙伴,也低于中国整个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水平。据商务部统计,日本已经从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降低到去年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另外,目前的这种政治关系影响了两国一些经济合作项目的研究和探讨,对中日经济贸易关系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从2004年中日贸易的实际发展来看,中日贸易占我们对外贸易的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17.5%下降到14.5%,下降了三个百分点,但是日中贸易占日本对外贸易的比重从2000年的9.9%上升到2004年的16.5%。可以看出,中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程度正在出现弱化的趋势,而在日本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却仍在不断增强,从这个比重就可以看得非常明显。现阶段,中日双方的经贸关系存在以下问题:
1.双方贸易摩擦频繁,摩擦领域广泛
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日本经济不景气,在压力之下求助于贸易保护主义,贸易战从农产品扩大到工业品,又从启用保障条款到采取技术壁垒措施,来限制中国商品的出口;另一方面,中日贸易战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相对单一、质量不高、营销渠道简单和信息闭塞所造成的。
2.在投资领域里存在的问题
目前日本还是我们国家的主要直接投资国,据不完全统计,中日贸易中约有50%是由在华投资的日资企业完成的,日本对中国的投资额有400多亿美元,日本在中国建立的企业有三万多家,可见,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进出口的诱发效应和返销效应是很明显的。但是中国企业对日本投资还刚刚开始,只有130家左右,金额也不是很大。从经济的发展来看,今后中国企业对日本投资还会呈增加的趋势。
3.经济增长差异与“中国威胁论”
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形成鲜明的对比,中日两国经济增长态势的巨大差异在客观上助长了日本国内的“中国威胁论”,不少人开始对通过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来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现代化产生怀疑甚至抵触,认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使其成为日本在东亚的最大竞争对手,这显然非常不利于中日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
4.技术交流方面的现状
由于日本对我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这些企业制造的产品返销日本或出口第三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中制成品的比重,但是日本在华投资企业技术转移程度较低,这已相当程度地违背中国积极引进外资的初衷。
4.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争端问题逐渐增多。
日本近期将保护知识产权置于“知识财产战略“的首要位置。近几年涉及到中日两国贸易的知识产权纠分变得突出起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被卷入知识产权纠纷,诉讼案件接连不断。这些知识产权纠纷往往针对国内某些领域的领头企业进行,目的明确、筹划周密,诉讼的结果无论是判决还是和解,都对被诉企业的销售额和市场前景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中日两国经贸关系面临的挑战
(一)能源竞争
作为经济强国的日本,是个极度缺乏能源的国家,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主要能源产品几乎全部都要依赖于进口。而石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超过了50%,其过度依赖石油已造成能源消费结构的严重缺陷。日本便依仗资金和技术两大优势,并通过收购、并购等经济手段,猎获大量的国际油气资源。
中国是一个能源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但在能源构成上,存在富煤缺油少气的现状。近两年随着中国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强,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中日两国面对同种资源紧缺状况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东海石油勘探之争就是能源竞争最典型的代表。
东海是一片由中、日、韩三国领土环绕形成的半封闭海域。东海大陆架位于三国之间,是中国大陆领土的自然延伸。东海大陆架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产、石油、天然气以及稀有矿产资源。中国早在70年代就已开始了对东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中国地质学界泰斗李四光生前预言,中国油气资源的未来在东海。据了解,东海的油气储藏量达77亿吨。近年来,我国东海油气勘探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勘探人员先后在中国东海大陆架上发现了平湖、春晓、残雪、断桥、天外天等7个油气田和一批含油气构造带。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规定,东海至少有40海里宽的争议海域。与日方坚持的“中间线”原则不同,中方坚持的大陆架自然延伸法则。二者的标准不一,造成至少相当于3个浙江省面积的海域的争执。尤其是在海底蕴藏丰富油气资源的海域,争执尤其尖锐。
中国需要用东海的石油来推动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可是日本也需要东海的石油,因为这可以使它减少对不稳定的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不过中日围绕东海主权问题的纷争不仅是因为这里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还与两国民族主义情绪再度高涨有关。事实上,阻碍中日纷争得到解决的根本障碍不是石油,而是尚未消除的历史积怨。在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供应紧张的形势下,特别是当中国正在开发的包括“春晓”在内共五处油气田初步取得成果的时候,日本开始制造种种舆论,东海资源之争逐步浮现并两次上升到政治层面。其实,这一事件的背后,无非是国家利益的争夺。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使原本存在的分歧更加扩大化。
显而易见的是,作为近邻,同为资源依赖型国家,加强合作比加强竞争于双方均更有益。但在政府的实际操作层面上,却难以实现。总的来说,在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问题上,中、日之间是存在着利益冲突的。从历史上看,这种利益冲突未必会带来矛盾和对抗,但往往却是矛盾和对抗的诱因。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只会飞速增加。在可预见的将来,能否保证石油安全,就决定了军队能否开动,社会能否运转,生活能否维持。中国要想争取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又要保证自己能有长期稳定廉价的石油供应,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二)贸易发展速度不同而引起的竞争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在最近10年间同时发生,中日经济实力对比出现历史性变化,由二十世纪90年代初的1比10缩小到现在将近1比3。2000年两国贸易首次达到8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7%,2002年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1019亿美元,2003年达1335.7亿美元。2000年至2003年的4年中两国贸易年均增长19.6%。2004年1至5月两国贸易额达64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2%,虽然低于这一期间我国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增长速度,但是增长率也属较高的。中国经济发展使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上升,同时也使进口产品结构发生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日本造成了恐惧心理,于是有人提出“中国威胁论”。
日本国内经济处于低迷状态,财政状况不断恶化,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与国际相适应的贸易环境,在这个大环境中,世界各国的商人可以在同一平台上公平竞争,因此,日本政府的援助在对华交往中的作用日益减弱了,中日之间的贸易磨擦也越来越多。
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直接受到日本对外经贸政策的影响。目前日本政府的对外经贸政策正在进行重大调整,调整的主要趋向之一是由以往过于倚重WTO等全球经贸体制,逐步转向积极推进双边经贸体制。一旦日本与其他国家的双边经贸体制迅速发展而中国又未能成为其选择对象,势必会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形成严峻挑战。原因很简单,双边经贸体制的形成和有效运营必然产生的贸易投资转移效应势必会对与第三国的经贸关系造成巨大伤害,而不管双边贸易体制的两个当事国是否公开承认。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