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路径分析
摘 要:互联网金融不仅影响传统金融的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亦对实体经济存在重大影响,是区域经济产生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研究互联网金融技术效应、资本配置效应、信息效应等方面对经济的影响机制,以此分析互联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并结合海南省互联网发展的实际,对海南省互联网金融发展路径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区域经济;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03-0082-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3.19
一、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理论
(一)互联网金融的界定
目前,业内及学术界虽无一个明确的互联网金融概念,但获得认可较多的互联网金融概念是由谢平、邹传伟在2012年提出,他们指出: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风险分担等方面的成本非常低,可以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贷款、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直接在网上进行;这个市场充分有效,接近一般均衡理论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1]。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作为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也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业务。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仅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业务[2]。
(二)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
互联网产业环境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奠定基础,而国内金融体系特征催生了互联网金融。一方面是国内互联网企业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伴随着国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互联网各业态垄断性企业,如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分别在搜索、通信及商务方面形成一家独大,这类企业实力雄厚,有足够的实力依托其互联网用户开发金融产品。此外,互联网用户规模增加,用户结构迅速变化。2014年上半年, 中国网民有6.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互联网理财产品推出仅一年时间内,用户规模达到 6383 万,使用率达 10.1% ①。互联网网民数量快速增长和互联网商务活动中的广泛运用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奠定了用户基础。
另一方面,国内金融市场不足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空间。一直以来,监管层对金融市场保持高强度监管,金融体系不完善,银行、券商及保险竞争不充分,这些金融机构更重视利润率高的大型客户,特别是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之前拥有较高的利息收入,无足够的动力为小微企业及客户提供足够的金融产品及服务,而互联网金融则可以填补市场产品缝隙,证券、基金、保险等机构的产品存在拓展网上销售渠道的需要。
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2年前,是金融企业简单的利用互联网技术,主要体现为金融产品及业务在线上展示,绝大部分为线下产品信息化,以互联网为主要依托点的产品并未获得普遍认同,与此同时,网络支付逐渐成长起来,但网络支付与线上金融产品融合程度很低。第二个阶段,是2012年至今,互联网金融进入迅速发展及规范调整阶段,互联网金融被广大民众熟知起始于互联网企业依靠其用户群、数据量及互联网平台优势向消费者提供金融产品及服务,特别是以支付宝推出“余额宝”为标志性事件,其他互联网金融业态也逐步进入视野受到重视,P2P网贷平台快速发展,众筹平台开始起步,银行、券商也以互联网为依托,加大对业务模式的重组改造。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尽管互联网金融已经发展10余年,但互联网金融仍处于理论体系建设初级阶段。互联网金融进入成熟阶段还需要等待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成熟运用,以及金融产品标准化及信用体系的充分建设,目前国内已经基本形成以下5种主要的互联网金融业态(见表1)。
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互联网金融已慢慢形成如图所示的体系。
互联网金融体系具备四大支撑要素:支付、信息、信用及配置,支付是金融体系最终贯通的基础,信息是资源配置的基础,互联网金融信用是现行信用的高级形态,配置则体现为体系的内生均衡。互联网金融在向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首先发展的是虚拟平台及产品数据化,这个过程实现了金融产品的线上化与标准化,随后,发展进入大数据及云计算阶段,产品流量转变为信息量最终进化为资金效率提高。数据噪音是演进过程的主要阻碍因素,必须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与先进的监管方式来解决。未来,互联网金融理论将逐步演变,更加完善,各项技术的发展也终将促成互联网金融理论的突破。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