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包容性评价体系研究(2)
行数量为1752个,全国每万人手机银行数量为1783个,而县域地区每万人口手机银行数量为752个。上述各指标反映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ATM和POS机等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末,全国各项贷款余额/GDP为1.35,而县域地区各项贷款余额/GDP为0.54;全国各项存款余额/GDP为1.88,而县域地区各项存款余额/GDP为0.89;全国保费收入/GDP为0.03,而县域地区保费收入/GDP为0.02。从金融需求来看,县域地区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
(三)中国农村金融包容性综合评价指数
本文采用Sarma(2010)提出多维度的普惠性金融指数(IFI)来测度金融包容性[5]。首先计算每个维度的金融包容性,维度di计算公式为: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2011—2013年,全国县域地区IFI指数分布为0.382、0.387和0.388,总体呈稳定上升态势。根据Sarma(2010)对IFI指数的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农村金融包容性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四省县域地区的IFI指数大于0.5,表示具有高水平的金融包容度,江苏省高达0.86以上,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5倍。甘肃、青海、广西、陕西、云南、贵州六省的IFI指数连续3年低于0.3,呈现较低的金融包容度。
(四)中国农村金融包容性评价指数的空间差异及收敛分析
本文采用σ收敛法分析空间差异。σ收敛的原理即检验研究对象的差异是否随时间变小。由于标准差无法反映各区域之间的真实离散度的,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来判断农村金融包容的收敛性,如果CVt+1 2013年,东部地区IFI指数为0.524,较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高0.193和0.203,较2012年高0.02;变异系数为0.353,较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高0.253和0.176,较2012年同期下降0.6。东部地区农村金融包容性较高,差异大,且以较快速度缩小。中部地区IFI指数为0.331,较2012年下降0.004,且变异系数不变,说明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包容度略有下降,且区域差异无较大变化。西部地区IFI指数为0.321,较2012年提高0.01,变异系数呈下降态势,区域差异有缩小趋势。
四、政策建议
(一)创新代理银行业务模式,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供给能力
由于地理因素限制,我国部分县域地区地广人稀,成为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所面临的较大阻碍,建立银行网点成本远远高于代理银行或支付终端成本。发展以邮政、超市、便利店等为代理金融机构,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着力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
(二)加大农村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农村地区金融吸附能力
建议给在县域地区设立企业等给予财税减免等优惠政策,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与就业、支付与结算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加大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增强服务动力。
(三)拓宽农村支付结算渠道,提供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服务设施
根据农村地区实际和潜在需求着力布设ATM等自助设备,做到金融服务能够覆盖需要的人群,将POS机安装在乡村的特约商店,开通银行卡的跨行交易功能,加强农村地区手机银行的推广,提高支付结算的效率;开发符合农村地区需求的手机银行产品和网上银行产品,大力推广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
(四)加大农村金融普及教育力度,增强农村地区社会公众金融素养
建议人民银行牵头成立推进农村金融知识和教育水平的项目,投放专项资金,实施金融教育和金融扫盲计划,提高我国农村公民的金融素质,加强金融服务消费者的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Beck T,Augusto de la T.The Basic Analytics of 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s[J].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 2007(16):79-117.
[2]粟勤.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功能与金融包容性探讨[J].海南金融,2014(9):13-15.
[3]田霖.我国金融排除空间差异的影响要素分析[J].财经研究2007(4):107-119.
[4]田杰.我国农村金融排除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5]Sarma M,Pais J.Financial inclusion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10(3):1-16.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