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低碳金融发展模式的几点探讨(2)
第二,我国低碳金融模式发展的社会背景。2008年环境交易所走上了金融市场的舞台,环境交易所首先在全国主要大城市设立,比如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环境交易所为实现合理高效的碳交易创立了一个广阔的平台,碳交易不再只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而是变成了企业的商誉,它具有了可变现价值,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实现经济利益的转换。迄今为止,全国各中小城市也争相筹划建设环境交易所,碳交易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第三,金融资本领域以节能减排为推力。如今,环境交易所占据了碳交易的主要市场,但“节能减排”交易仍在碳交易市场上坐拥一席之地。最开始成立节能减排交易所的城市是北京,并于2010年达成第一笔节能减排交易。政府不仅要重视节能减排交易,而且要鼓励社会各产业向节约、集团化发展,不断完善低碳金融发展体系,将促进绿色信贷放在金融发展的首要位置上。银监会要切实加强对金融领域的监督,保障低碳节能金融市场的稳步运行,创建低碳节能直通车,实现低碳金融信息共享的快速化和多元化。低碳行业越受重视,绿色信贷的开展越变得尤为可行。
第四,制约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的因素。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已经日趋完备,作为一个经济实力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目前的低碳金融模式尚处于萌芽阶段,尚缺乏对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相关经验,所以碳交易的类型和种类尚不够多元化,这些都是亟须解决的问题。首先,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足导致我国目前的低碳资本体系不够成熟,低碳金融领域缺乏掌握相关交易规则、经营理念的领军人物,人员结构层次的梯度化制约了低碳金融产业的发展。其次,低碳准入相关准则缺乏统一和协调性,筹资领域存在民间资本流转速率过慢的问题。CDM低端市场长期占据我国资本市场,导致资本流动性差,融资效率不断下降,资本回收期过长,从而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另外,值得引起政府注意的是,一个完备的碳交易市场尚未全面建立起来,很多交易者缺乏对碳交易相关事项的理性分析,而且国内缺乏相关指导、咨询机构,风险的不确定性挫伤了投资者投资低碳金融领域的热情。我国目前也尚缺乏对国际碳交易市场的涉足,在国际市场占有份额明显与高GDP增长态势不相适应,这也是有悖经济发展趋势的体现。最后,政府没有建立完善的低碳金融竞争和促进机制,缺乏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各金融机构间资金流动过慢,过分关注资金风险和资金短期收益,进而导致低碳经济所发挥的社会效益下滑,限制了绿色信贷的发展。
三、促进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的保障性措施
第一,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低碳经济中的指导作用。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并将该资金适时补充到低碳经济发展体系中去,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向低碳金融领域的流转,把节能减排放在金融发展的首位,倡导低碳节能思想。另外,政府应加大对低碳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增支减收策略应对金融领域的重大变革,引导金融机构对低碳资金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加强宏观调控的协调支配作用。
第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建立完备的低碳金融服务体系。政府应加强“赤道原则”的宣传力度,让各大金融企业切实体会到该原则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加快制定低碳金融领域的相关法律,制定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相关法律制度,及时填补该领域的法律空白。明确绿色信贷体系下借贷双方的责任和相关义务,适时对资金链条进行全方面审查,金融机构也要做好信贷人的资产和信用等级评估工作,保证资本市场的平稳健康运行。
第三,审查各大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政策,规范资本融资市场的信贷行为。逐步建立以促进低碳节能经济为重心的政策性银行,为我国低碳金融市场的尽快完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快信贷资金的良性周转,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结构向科学化、规范化转型。
第四,提升金融机构为低碳产业的服务能力。健全金融机构的内部结构,为推行绿色信贷提供有力的保障。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融资能力,给予适当的优惠和补助,加快低碳企业迈入证券交易市场的步伐,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
第五,加快建设碳经济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我国低碳金融的竞争力。鼓励高校开设低碳节能相关专业,并给予财政拨款补助,建立全面、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体系,保证低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瑞红.对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几点思考.开放导报,2010(3):88—89.
[2]柴青宇.以低碳金融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薛进军,赵忠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
[4]赵敏.低碳消费方式实现途径探讨,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2期,第33.37页.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