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通业对扩大内需的作用机制及发展对策(3)
第一,物流企业的效率偏低。目前,我国大部分制造型企业仍采用传统的分散式物流模式进行货物运输,2012年国内汽车的空驶率高达37%。国内这种物流的低效率直接导致物流成本的增加,2012年国内的物流成本已达到9.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与发达国家物流成本所占比重(10%)的差距较大。
第二,商品流通的效率偏低。受国内流通企业“低、小、散”的碎片化特征限制,国内商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供应链的渠道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没有形成健全的销售网络系统,同时又存在商品信息不对称现象,供求双方之间的信息不能良好流通,直接导致了国内商品流通效率的低下。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商品流通效率比美国商品流通效率低1/3。
第三,流通企业的资本周转效率偏低。我国大部分流通企业仍以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式增长为主,流通企业内部的资本周转效率普遍不高。虽然近年来我国连锁型企业数量明显增多,规模也得到一定增加,但是大部分流通企业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国外知名连锁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从2008~2012年四年平均运行情况来看,沃尔玛连锁企业的总资本每年能周转2.38次,而国内苏宁连锁企业总资本每年仅能周转1.81次,可见国内外流通企业资本周转效率存在较大差距。
(三)城乡流通业发展差距较大
流通企业往往集中在市场集中度高、人口密集度大的区域,由于我国二元经济体制长期存在,城镇与乡村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和人口密集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就2012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城市平均收入水平是农村平均收入水平的3.1倍,城乡收入差距非常大。在城镇尤其是城市中心范围内,各式各样的商场或零售型店面遍布城市各个范围,而且零售商场的同质化竞争尤为激烈。与城市相对,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密集度低,农民收入较低,因此无法集聚较多的零售市场,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最普遍的零售点也仍以传统杂货商店和街头摊铺为主,流通业发展滞后。而农村居民仍然是消费市场中的一大主力,农村流通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农村地区的内需水平,进而对全国内需的扩大产生一定制约。
图2给出了1995年以来主要年份我国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正在不断减少。到2010年,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仅为18%,远低于城镇水平。由此可见,我国城乡流通市场发展的差距正逐步加大,城乡流通二元差距拉开的局面还在持续。
(四)流通市场的秩序较为混乱
由于国内流通企业以中小型流通企业为主,这些流通企业的市场经营也以单独式、粗放型的经营为主,国内统一的流通市场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即便流通业整体规模相比10年以前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流通市场的秩序仍然比较混乱。而国内混乱的流通市场直接对扩大内需造成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意见来整顿各区域的流通市场秩序,尤其是对各类商业欺诈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但由于国内流通市场“脏、乱、差”的局面迟迟未得到显著改善,碎片化流通市场的覆盖面较广,导致政府的整顿力度相对薄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我国许多地区主管部门为了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竞相出台政策,鼓励商场或零售企业开展促销活动,但国内大部分商场和零售企业利用流通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漏洞,采取先调高价格,再打折促销售等方式进行促销,由此损害消费者利益。这样的行为在国内流通市场非常普遍,破坏了良好的商业环境,扰乱了正常的商业秩序,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合理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视角下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对策
为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发挥流通业的基础地位和先导作用,必须将流通业的发展立足点置于扩大内需上,特别是如何通过流通业引导国内消费,形成流通业发展和消费水平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提升商业服务功能,为实现消费需求提供便捷渠道
首先,不断发掘和培育服务消费热点。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营销和管理模式,建立更为可靠的消费服务平台,从引导消费上升为创造消费,鼓励各层次的居民扩大多种消费样式。加快社区商业业态建设,进一步强化社区商业服务功能,为营造商业氛围提供有利条件。积极规范和发展城镇连锁零售和住宿餐饮等服务业,拓宽城镇消费层次空间。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