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论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和干旱灾害风险特征与管理策略(2)

时间:2016-03-03 09:21 来源:www.fabiaoba.com 作者:张强 韩兰英 张立阳 点击:

  在此基础上,需要用多种先进的分析方法来综合分析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干旱承灾体脆弱性(暴露度)、干旱孕灾环境敏感性和干旱防灾能力可靠性的特征,从而确定干旱危险性阈值及脆弱性(暴露度)、敏感性和防灾可靠性指标。并通过对各种因子物理机制及影响规律的认识,建立估算干旱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暴露度)、孕灾环境敏感性和防灾能力可靠性的物理模型,模型不仅要反映内在因素的作用,还要包含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等外强迫因素的影响。然后,再根据4种主要因素的贡献和作用特征,进一步构建干旱灾害风险性模型。

  这部分是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的关键技术环节,也是科学问题最突出的部分。

  建立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之后,才能进而分析干旱灾害风险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由于自然环境时刻发生着变化,干旱灾害风险的最大特点就是动态性和空间格局的不稳定性,这需要对干旱灾害风险的各种因素及时进行动态分析和科学调控。正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造成了干旱灾害风险的动态性,干旱灾害风险性中反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风险系数”贡献会更加突出,并与其本身变化趋势相互影响,使干旱脆弱区的固有弱点进一步暴露出来。

  3.2干旱灾害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对干旱灾害及早进行风险预警,并科学指导个体、社会和政府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实现通过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更加有效减缓干旱灾害影响的目的。按照UNISDR2009版“减轻灾害风险术语”的定义,干旱灾害风险管理(DRM)实际上是一个包括行政指导和组织机构作用的发挥、干旱防御政策、策略和措施的实施及干旱灾害应对能力的提高等在内的系统化过程,也是通过预防、减缓和防备等行为和措施避免、减少或转移干旱灾害不利影响的综合实践行为。

  其核心在于以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基本原则,对干旱灾害进行科学有效地分类防御。对风险性程度一般的干旱,可以采取干旱灾害损失保险、抗旱技术应用、公众干旱防范意识提高、饮食结构多元化及社会救济制度建立等日常性措施,并直接纳入农业制度之中,可以由个体农户和家庭的常规策略来应对。对干旱的高风险区,则需要采取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启动各级地方政府或国家干旱灾害防御预案,动用社会和国家力量来帮助高风险地区防御干旱灾害,由公共风险防御方式来处理。

  对风险性超出预警能力的意外性严重干旱,则需要采取应急性危机管理模式,临时启动地方政府甚至国家或国际救援机制,调动社会、国家和国际资源来共同救援干旱灾害地区,一般要以社会和国家为应对主体,将危险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的一种特殊方式对待。

  干旱灾害危机管理主要着重于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救援或灾后的恢复与重建,而旱灾风险管理则应该强调对从准备、预测和早期预警到应对和恢复等干旱灾害防御全程的重视。当前,应该将干旱灾害风险管理主流理念融入到干旱灾害防御规划和实践活动中,加强地方、国家、区域和全球的合作,提高公众对干旱的认识和防备能力,制定抗旱政策和策略,并将政府和个人综合保险及财政战略纳入干旱灾害防御计划,建立干旱灾害紧急救助机制和安全联络网。尤其,要将抗旱救灾与防备和适应相结合,推行保护和修复森林等具有增强干旱适应性潜力和减缓干旱不利影响的土地管理行为;要将抗旱政策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相结合,降低社会、经济和环境对干旱影响的敏感性;并且由于环境条件不断变化,应对干旱灾害风险进行持续性和动态化的管理。

  干旱灾害风险管理的目标不仅要使干旱灾害风险的总成本对整个国家或大多数人来说是最小的,而且还应该对不同社会角色均具有激励性,引导全社会采取整体利益最大化和经济最优化的抗旱措施。不恰当的干旱风险管理要么只对某些社会成员具有激励性,而违背了社会共同利益,社会成员往往采取高风险行为方式,让政府或社会承担其冒险行为的后果;要么,由于没有干旱灾害风险分担机制,每个社会成员都过于谨慎地避免干旱风险,生产方式缺少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从而导致总体收益降低。

  4、干旱灾害防御和风险控制

  虽然,干旱发生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永远也无法回避或彻底消除干旱,但干旱的影响和灾害损失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人类采取的干旱防御措施和风险管理策略是否得力。

  4.1干旱灾害防御措施

  随着人类抗旱经验的积累和抗旱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应对或适应干旱,以达到预防和减轻干旱灾害的目的。

  目前,防御干旱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①实施干旱灾害第1期张强等:论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和干旱灾害风险特征与管理策略87风险管理,有效降低干旱灾害风险。干旱灾害风险管理在干旱发生前就已开展了预测、早期警报、准备、预防等工作,对降低随后而来的干旱影响更加有效。

  ②建立科学有效的干旱指数,定量监测干旱灾害的范围和程度,及时开展针对性的应对行动。虽然目前还没有哪个单一干旱指数能够十分令人满意地监测干旱强度和范围,但我们至少能够知道在哪种情况下哪种干旱指数比其他干旱指数更适合。如Palmer干旱指数适用于地形一致的大平原地区,而在多山地区则需要与地表水供应指数相结合才会有效。

  ③发展干旱预测和评估方法,准确预测干旱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客观评估干旱的影响程度,以便采取恰当的干旱灾害预防措施。应该对干旱进行旬、月、季、年和年代等不同时间区间的预测,并与干旱监测预警无缝隙衔接。

  ④构建国家统一的干旱灾害综合信息系统,提高对干旱灾害的反应速度和统一行动能力。该系统能够充分集中全国干旱监测、预报、灾情和其他方面的数据信息资源,对干旱灾害进行综合预测、追踪、评估和应对,并开展针对干旱灾害的国民教育和网络互动。

  ⑤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科学调配水资源。可以通过建库蓄水,对水资源实现时间调控;通过跨流域调水,对水资源实现空间调配;通过地下水开发,对水资源实现结构调整,将近期不能直接利用的地下水转化为可以直接使用的地表水。

  ⑥开展人工增雨和露水收集工程,科学开发空中云水资源。一般大气中的云水资源只有小部分被转化为降水或露水,可以通过开展人工增雨和露水收集工程,提高大气中云水转化为降水和露水的比例,从而增加可利用水资源总量。

  ⑦发展新的灌溉和耕作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可以通过发展喷灌、滴灌、覆膜、沟垄、套种及控制播种等技术措施,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甚至可以将无效水资源转化为有效水资源。

  ⑧开发生物抗旱技术,增强对干旱灾害的适应能力。培育能够在极端干旱条件下存活并生长的转基因植物,提高作物或生态植被的抗旱能力。科学家已经研究出缓慢枯萎性的高级大豆品种,其在干旱条件下比传统品种产量高141~282L。

  ⑨完善以客观评估干旱灾损为依据的干旱灾害救援制度。该制度既会对受灾地区恢复生产和稳定生活起到实质性的保障和激励作用,又会对利用制度漏洞或技术缺陷骗取国家救灾物质和资金的行为起到限制作用。

  4.2干旱灾害风险控制策略

  风险控制是应对和防御干旱灾害的重要措施。可以通过实施干旱灾害风险管理,采取干旱风险评估、缓解、转移、分担和应急准备等一系列措施,减少对干旱的脆弱性,提高对干旱的适应能力,有效控制干旱风险,实现对干旱灾害管理从被动向主动、从救灾向防灾、从临时应急向全程防御的系统转变。

  针对干旱灾害风险形成的特点,干旱灾害风险控制有如下主要策略:

  ①制定科学合理的干旱灾害风险管理规划,保证风险管理政策的有效性和执行力及相关财务预算的早期响应能力。比如,成立由具有政治影响力单位牵头的、由部委、民间团体及利益相关单位组成的干旱防御联盟,并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确保其持续性和运行效果。

  ②建立干旱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估系统,提高对干旱灾害风险的早期预警水平,为采取针对性的防御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③有效影响干旱致灾因子。通过增强人工增雨能力和提高露水利用水平,减少气象干旱的频率和强度,从而降低干旱灾害的危险程度。

  ④综合提高干旱承灾体的抗旱机能。通过开发抗旱植物品种,提高对干旱的适应性;通过实施产业多样化战略,减少社会经济对干旱的脆弱性;通过退耕或移民工程等措施减少干旱承灾体的暴露度;通过改变作物生长期缩短干旱承灾体的暴露时间。

  ⑤科学改善干旱孕灾环境的条件。通过改善生态环境,降低无效蒸散量,提高水分涵养能力;通过改进水文条件,增强水资源综合保障能力;通过改进土壤条件,提高土壤保墒能力。这些方面都能够有效降低干旱孕灾环境的敏感性。

  ⑥多方面增强干旱防灾能力。可以通过提高政府和社会对干旱的重视程度、加强干旱减灾防灾技术开发、加大抗旱工程建设、提高公众抗旱科学素养等多方面措施来提高干旱防灾水平,增强干旱防灾能力的可靠性。

  ⑦建立干旱灾害风险共担和转移制度。干旱灾害风险共担制度可以降低个体的干旱灾害风险性,干旱灾害风险转移制度可以降低短期的干旱灾害风险性,从而提高全社会整体对干旱灾害风险的承担能力。

  5、结语

  虽然气候变暖及大规模土地利用和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加剧了干旱灾害,但实际上很多干旱的发生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干旱灾害风险是人类永远无法避免的问题。对人类而言,重要的是要能够认识干旱灾害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干旱灾害风险做出早期预警,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干旱灾害防御措施,降低干旱灾害风险,减少干旱灾害损失。

  干旱的发展进程不仅在于有多少降水量,而且还取决于雨水从降落到被作物根吸收期间有多少能够被利用和存储以及干旱影响的对象是什么。从气象干旱发生再向农业干旱、生态干旱和水文干旱及社会经济干旱发展甚至最终形成干旱灾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但这种过程蕴含着信息和能量传递的某些规律,可以为预警干旱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原则上讲,只要干旱还没有发展到不可逆转的阶段,就可以通过早期预警及时采取措施来避免或降低其灾害损失。

  就目前技术水平而言,虽然仍然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通用干旱监测指数,但在某些方面或某些地区应用效果比较好的干旱监测指数已经成为可能,干旱监测预警技术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基本上可以客观定量监测干旱的强度和范围,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采取针对性的干旱灾害防御措施提供比较可靠的科学依据。不过,干旱预测技术虽然随着气候预测模式的发展有了较大提高,但干旱预测的不确定性仍然非常明显,干旱预测产品还不能够作为采取防灾措施的重要依据使用,只能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制定规划和发展战略的参考材料。但气候预测模式的不断发展及在季节性、跨年度和数十年气候预测方面取得的科学进展为持续开发新的干旱预测方法提供了前景。

  过去将干旱灾害防御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通过增强组织机构能力、提高监测预警水平、明确抗旱措施的决策权限及改善政府内部机构之间的干旱信息交流和相互协调等方面来提高政府对干旱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上。由于目前干旱灾害的全球化和常态化,及社会对提高干旱灾害防御的效果和快速反映能力的需要,现在应该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干旱灾害发生前就着手准备、预防和干预等干旱灾害风险防控能力提升上,实现对干旱灾害防御从被动向主动、从救灾向防灾、从临时应急向全程防御转变。

  干旱灾害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应该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视角来认识干旱灾害。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也要在深入认识干旱气候规律的同时,重视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研究,干旱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也要将气象学与其他科学相融合。干旱灾害风险管理要在遵从干旱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干旱风险共担原则和经济最优化原则等社会经济学规律。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影响干旱灾害及其风险的新因素。气候变暖不仅会改变从干旱发生到灾害形成的各个环节,而且还会影响形成干旱灾害风险的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和防灾能力等多个因素。

  所以,干旱监测预警和干旱灾害风险评估都应该充分考虑气候变暖因素,并且要做好应对和适应气候变暖引起的干旱灾害风险加剧及其格局不断变化的各方面准备。

  虽然,由于干旱灾害表现出多样性、蠕变性、系统性、非线性、不可逆性、多尺度性、衍生性和社会性等多种特点,使得干旱灾害问题显得十分复杂,对其进行准确及时监测预警、预测和有效防御往往比较困难。但随着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及突变理论、协同理论、耗散理论、非线性理论和分形理论等新理论的不断发展,为干旱灾害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张强,张良,崔县成,等.干旱监测与评价技术的发展及其科学挑战[J].地球科学进展,

  [2]涂长望,黄士松.中国夏季风之进退[J].气象学报,

  [3]李茂松,李森,李育慧.中国近50年来旱灾灾情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

  [4]顾颖,刘静楠,林锦.近60年来我国干旱灾害情势和特点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

  [5]卢爱刚,葛剑平,庞德谦,等.40a来中国旱灾对ENSO事件的区域差异响应研究[J].冰川冻土

  [6]张强,陈丽华,王润元,等.气候变化与西北地区粮食和食品安全[J].干旱气象,

  [7]哲伦.世界各国应对干旱的对策及经验[J].资源与人居环境,

  [8]朱增勇,聂凤英.美国的干旱危机处理[J].世界农业,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