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浅析工业建筑节能途径

时间:2015-03-31 10:31 来源:www.fabiaoba.com 作者:黄山 点击: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能源消耗也在急剧的增加,节能减排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工业建筑能耗作为全球总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建筑节能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本文详细阐述了工业建筑常用的节能措施及节能途径,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以此说明推广工业建筑节能措施的重要性。
  关键词:工业建筑;节能措施;效果
  一、工业建筑能耗现状
  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在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4.8亿吨标煤,相比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7.10%。相比全球2011年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2.5%,我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明显偏高,节能降耗工作迫在眉睫。建筑能耗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28%左右,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用户之一。根据调查显示,近几年来,在我国年均建筑工程总投资额中,工业建筑总投资额占比为53%,工业建筑能耗已经在建筑能耗中起到主导作用。在工业建筑设计过程中提高节能意识;在工业建筑建造过程中,减少不必要能源消费;在工业建筑使用过程中,采用高效低耗设备;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健全节能规范,已是工业建筑行业节能降耗迫切需求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二、工业建筑节能措施综述
  工业建筑是指从事生产性服务和工业生产的建筑物,其设计需满足工业生产中的机械设备已经工业流程的要求。由于大量机械设备的发热量以及工业生产的复杂环境因素,为满足工业生产较高的环境控制要求,意味着工业建筑一般能耗较高。面对能源紧缺的严峻形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国家节能指标的强制措施和环境因素的有效制约下,越来越多的节能措施应用到工业建筑的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综合起来,主要有项目选址节能、建筑外墙优化,包括新型材料的选用、工业建筑门窗优化设计、节能设备的选用等节能措施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中。
  2.1 项目选址节能
  在兼顾工业建筑所在地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并且在满足工业生产工艺流程的前提下,将工业建筑与原材料、能源有效结合在一起,统筹兼顾工业生产原材料运输方便和能源供应输送便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建筑的合理布局,减少原材料及能源在输送过程中的损失。建筑总平面布置在满足防火、防爆、安全、卫生等相关规范和标准的前提下,遵循物流路径合理,能源供应尽量靠近能源负荷中心的原则。做到资源和设施共享,有利于降低建设费用及生产、运营成本,从而有效节能。
  2.2 工业建筑外墙优化设计节能
  工业建筑物外墙热损耗在工业建筑能耗中占主要地位,大量的能量通过工业建筑外墙散失到周围的环境中,而为了维持工业生产相应的环境要求,则不得不提供更多的能源消费,所以外墙的保温隔热一直作为工业建筑节能的关键举措。在满足工业生产需要的同时,通过优化工业建筑外墙设计,降低工业建筑体形系数,即降低工业建筑物与室外大气环境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包覆的空间体积比值,从而能减少冬季供暖以及夏季只能时通过外墙面的能量损耗。
  同时,还可采用先进的外墙保温隔热材料,如: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多孔砖、烧结多孔砖、蒸汽砖等材料,或者在现有的工业建筑外墙基体上覆盖聚苯板,聚氨酯等保温材料用做保温层或者之间外涂保温砂浆。总之,都是通过降低工业建筑外墙的导热系数,从而来达到保温节能的目的。
  2.3 工业建筑门窗优化设计节能
  一般而言,工业建筑物外门窗的导热系数远大于建筑外墙的导热系数,故而工业建筑物门窗是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进行热交换的重要通道,那么选取具有良好气密性,较低导热系数,兼顾建筑内部照明,并且合理设计开放位置的门窗也是工业建筑节能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严寒地区,选择高透性,低热导率的双层玻璃结构,并且选用低导热系数、高密封性的门窗结构,如塑化材料,钢材等,保证工业建筑内部的恒温,减少热量损失;在炎热地区,选用遮阳玻璃,包括百叶窗帘、幕板等结构设计,并且保证工业建筑内良好的通风和空气流动,以保证工业建筑内部处于较低温度,有利于工业生产的操作和工业设备的运行,减少中央空调以及通风系统的负荷,有效节能。
  2.4 高效节能设备选用
  在满足工业生产工艺工序要求的同时,推荐选用高效节能设备,采用节能新技术,来提高整个生产项目的能效水平,从根本上做到节能降耗。遵循工信部推荐的《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第一批~第六批)》,合理选用机电设备。近些年来,一大批高效节能设备广泛应用于各项工业建筑设计建造中,如溴化锂空调、地源(空气源)热泵、余热锅炉、新能源利用等。
  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工作原理是利用水在高真空度状态低沸点蒸发吸收热量而达到制冷目的的制冷设备。一般可分为蒸汽型、直燃型和热水型等类型,直燃型包括燃油和燃气两种。与传统的蒸汽压缩制冷机组比,耗电量只有3%~4%,运用工业生产产生的废热进行供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且制冷剂采用的是水,无毒,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有利于环境保护。
  热泵是一种将低位热源的热能转移到高位热源的装置,因其节能环保效果显著,作为绿色建筑技术之一,备受推崇。按热源种类不同分为: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等。热泵是通过消耗很少一部分电能,却能从周围的环境介质(水、空气、土壤等)中提取4-7倍于电能的装置,提升温度进行利用。据报导新型的热泵的制冷系数可6到8,热泵技术的普及将极大提高能源利用率,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佳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工业建筑节能管理措施
  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业主在后期工业建筑生产运营过程中,也应当积极制定节能管理制度和措施,搭建节能减排管理信息系统,制定相应标准和计算方法;设置能源管理机构,配备能源管理相应人员,定期进行能源统计、监测和计算等工作,为能源消耗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度和节能考核与奖惩制度,开展节能宣传教育和节能培训工作,加强对主要能耗设备的管理,及时检测、整改或置换设备、工艺。建立节能领导小组,负责工业建筑的能耗计量管理,对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设置进行监督检查。跟踪、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制定技术进步规划,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节能工作中的作用,及时淘汰高能耗设备,随时进行节能改造,在节能设计改造以前要对工业建筑的能耗情况作详细统计分析,包括统计用电量、用水量、用天然气量的月变化及不同耗能点的耗能统计,统计后再对能耗进行系统分析,了解主要的耗能点及设备能耗情况,分析各部分节能潜力,进而提出改造建议。根据《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 23331-2012)的要求设立能源管理体系,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并按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形成文件,以确保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结语
  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呼声逐渐高涨,工业建筑的发展战略思想要逐渐转变到“清洁、节约、可持续”发展上来,建设低碳建筑、绿色建筑,节能降耗工作任重道远。作为工业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我们要坚持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总体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工业建筑节能的法制化、规范化,大力推广各项有效节能措施,完善各项节能减排机制,将节能、绿色、生态真正融入到现代工业建筑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引领工业建筑节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孙峥, 孟德云, 张瑞钊. 我国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的几点探索[J]. 天津化工, 2012, 26(3)
  [2] 王宇泽. 工业建筑节能设计实践[J]. 工业建筑, 2008,10(15)
  [3] 杨玉兰. 居住建筑节能评价与建筑能效标识研究[D]. 重庆大学. 2009
  [4] 梁晓星. 工业建筑设计与节能措施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12(8)
  [5] 王纲杰. 工业建筑设计中的节能技术问题[J]. 工业建筑, 1995,25(11)
  [6] 范亚明, 李兴友, 付祥钊. 建筑节能途径和实施措施综述[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4,26(5)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