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通过对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解读,强调高职院校进行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的重要意义,提出高职生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的有效途径,即将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构建一个行之有效、反应及时的考核评价反馈机制,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论文关键词】职业技能;职业精神;高职教育
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不仅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中国制造”要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需要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精神的培养成为提高产业工人的职业素质的当务之急[1]。高等职业院校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目前重职业知识学习,轻职业道德培育;重职业技能取证,轻职业精神养成的弊端依然存在,职业精神的培养还没有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将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的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势在必行[2]。
一、企业行业人才需求所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2014年天津职业大学为了解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对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滨海高新区企业及部分来校招聘的96家电子信息类企业的“用人单位毕业生能力需求调查”,详见表1。
(一)职业精神是企业人才需求的主要标准
从统计数据可知,被调查的96家企业中55家认为衡量员工素质的首要素质是将道德水准,用人单位认为,仅仅注重员工的专业技能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人才竞争,员工的道德水准、工作态度将在企业人才需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更为重视。态度决定一切,拥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才能时刻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才能使个人和企业都能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强,用人单位将更重视员工的职业精神,被调查的绝大部分企业将道德水准、工作态度、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职业精神范畴要素放在需求的前列,因此,职业精神的养成已经成为企业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二)专业技能依然是企业人才需求的基本条件
在调查的12项能力中,企业对于员工的专业技能并不像传统观念中那样被摆到首要位置,但依然是企业考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是作为一个合格人才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
二、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内涵解读
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是劳动者参与社会分工,通过不断积累学习,自身所具备较强的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和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一般包含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等几个方面的内容[3],如图1所示。
图1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内涵
三、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
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应贯穿在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高职学生走向社会从事的岗位是各行各业的一线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具体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能面向社会、适应市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构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结合的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与市场的衔接,借鉴和吸收企业文化的实质和内涵[4]。“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其实质是工作与学习紧密结合,学习与工作要求完全挂钩,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实施职业化的基本训练,训练的基本模式就是“教中做、做中学、学中思、思中用、用中创”。
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实践,进行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强化高职生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的研究,依据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实施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计,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训环节等,如图2所示。
图2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视阈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与实施
高职院校应建立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长效机制,将其纳入到渗透到教学体系当中,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与实施是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平台。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在专业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入企业的工作流程,让学生在准职业环境中扮演角色,通过职业活动来实现高职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根据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和能力特性要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新兴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服务类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岗位,从事智能家居、数字楼宇、安防监控等智能工程项目的设备安装、调试,电子产品设计、工程实施与维护等工作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即“会设计、精应用、能创新、高素质、有发展”的应用电子技术专门人才,如图3所示,确定“强调技术、注重技能、鼓励创新、兼顾人文、综合发展”的培养思路[5],构建高职生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的系列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以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为目标,将高职教育的课程划分为通识课程、职业技术技能课程、职业素质课程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四个校内主体课程模块,并与校内校外课外实践活动模块共同构成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的构建和开发上要注意系列化、系统化,应包括职业习惯教育、职业创新意识、职业成本与安全意识、团队合作、敬业精神、沟通能力、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美学教育、礼仪素质等课程,同时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内容,制订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制度,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以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
图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示意图
图4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一)企业经历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的关键,一支具有企业经历丰富、能够彰显企业元素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建立高职教师轮训制度,完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实践制度,并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培训教师,同时应加强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行业企业人才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这样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助于使高职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即落实课程目标、教学大纲、使用专业术语、因材施教等;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良好的社交能力,即沟通能力、营造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确保遵守规章制度;良好的个人能力,即同事间接受和提供反馈信息、对自己优缺点的反省能力和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即组织安排好学生、了解企业流程(车间)、兼顾企业培训内容;并能够有效促进知识转化,即介绍知识转化、帮助学生准备考试、进行学习成绩检查等。
(二)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
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在学习中适应实际工作情景,在掌握未来就业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养成积极的工作态度、高尚的职业情操,做好今后的就业准备,顺利地走向社会,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完美过渡。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校中厂”和“厂中校”,将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培训内容的有效衔接,校企组织工作协调一致,定期沟通,学校参与企业培训,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的是贴近职业岗位的教学环境,使用的是与生产一线相接轨的实训设备,这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会对学生人生观、职业观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并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地全面提高。学生通过体验企业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经历真实的岗位、真实的身份、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感受,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领悟出职业精神在职业活动中的真谛。
(三)实用合理的教学内容
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归纳出岗位职业活动中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将职业精神养成落实到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课程教学、项目实训中精心设计培养内容,尤其要注重提高职业知识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的有机融合。同时,还要在学习过程中嵌入隐性教育,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多种形式的职业活动,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四)日渐融合的校企文化
营造体现企业元素的校内职业文化,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的培养。提升校内职业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生态环保等先进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利用学校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发挥校企合作、产教研融合典型案例的文化育人作用。围绕传播职业精神组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弘扬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基于能力的评价考核
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职业意识与向往,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与准备[6]。高等职业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专业课程考核要按照能力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深入研究课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对考核观念、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进行系列改革,通过教学做一体的专业课程过程化考核实施,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的协调发展和个性化的学习需要。通过增强考核的自主性、实践性与探究性,以人为本,实现教学评价方式的根本转变,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引导和导向作用,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并尝试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指出课程考核中出现的问题和评价偏差,以保证课程实施的科学合理,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的成效。
五、结束语
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度,其越高,获得成功的概率就越大。从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角度来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才能在职场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成为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7]。
【参考文献】
[1]吴晶,刘亦湛.习近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23/c_1111276223.htm.,2014-4-26.
[2]编者.让职业精神注入学生的灵魂[N].人民政协报,2014-07-23.
[3]张翔云,胡振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56-58.
[4]王红岩.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130-132.
[5]董刚,邹吉权.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及途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4(15):4-7.
[6]钱宗霞.浅析三螺旋视域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模式[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38-42.
[7]董刚,杨理连.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9):91-94.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期刊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期刊简介: 《种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83年,曾用刊名:(种子通讯)是中国种子协...
主管单位:湖北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国...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委 国内刊号:CN 37-1025/G4 国际刊号:IS...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 国际标...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