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防移片对4T1 小鼠乳腺癌影响的研究(2)
时间:2015-10-09 11:04
来源:发表吧
作者:侯超,胡志希,曾柏荣
点击:
次
注: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环磷酰胺组比较*P<0.05。下表同。
组别
空白对照组
模型组
环磷酰胺组
抗癌防移片组
n
12
12
12
12
瘤体积(x±s,mm3)
—
1 914.49±1 198.09
571.81±367.52△
1 231.21±549.88△*
瘤体积抑制率(%)
—
—
70.13
35.68
表2 各组肺转移结节数及肺转移抑制率的比较
组别
空白对照组
模型组
环磷酰胺组
抗癌防移片组
n
12
12
12
12
肺转移结节数(x±s,个)
—
11.83±4.91
5.16±2.41△
8.67±3.57△*
肺转移抑制率(%)
—
—
56.38
26.71
① ② ③ ④
①空白对照组;②模型组;③环磷酰胺组;④抗癌防移片组图1 各组小鼠肺组织转移瘤结节摄像放大图(×15)药物(g/kg)
—
0.04
5.20
8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年第 34 卷
邪”、“余毒”,肿瘤晚期或术后患者正气亏虚,潜伏之癌毒易乘虚而入,入络伤血,煎灼津液,致痰、毒、瘀互结,侵蚀脉道,最终导致癌症的复发与转移[9]。《瘟疫论》述:“若无故复发者,以伏邪未尽”。总之,乳癌属本虚标实之病,以肝脾虚弱、冲任失调为本,气滞血瘀、热毒蕴结、痰凝湿困为标,治疗上固本以补益肝脾、调补冲任为主,祛邪以行气活血、清热解毒、化痰祛湿为纲。基于这一处方思路,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结合临床乳岩处方经验, 研制出了抗癌防移片这一有效验方,该方由红参、黄芪、半枝莲、重楼、姜黄、莪术等16 味中药组成,方中红参大补元气、养血安神,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瘀定痛。
红参得半枝莲竣补而不助邪, 半枝莲得红参清解而不伤正,共为君药。臣以黄芪、女贞子、墨旱莲与枸杞子益气健脾、补益肝肾,白术、湘曲健脾开胃以增强红参补益之功,薏苡仁健脾祛湿、清热排脓,姜黄、莪术及九香虫行气化瘀以助半枝莲祛除病邪。综观全方,诸药大都归于肝、脾二经,使得湿热瘀毒得清,先天、后天之本得固,标本同治,符合肿瘤的治疗原则,临床上用于控制乳腺癌术后复发与转移,获得了可喜的疗效[2]。
本次研究通过皮下接种4T1 乳腺癌细胞悬液
成功建立BALB/c 乳腺癌小鼠模型, 观察了抗癌防移片对该模型抑瘤抗转移及改善生存质量的效应。
结果显示: 抗癌防移片组接种部位肿瘤体积较模型组显著缩小, 乳腺癌肺转移瘤结节数较模型组也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抗癌防移片组小鼠生活质量改善,体质量明显增加(6.58% VS 2.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证实了该复方既有抑制4T1 小鼠乳腺癌生长与向肺部转移的作用, 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增加小鼠体质量,改善小鼠生存质量,为抗癌防移片用于临床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依据。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抗癌防移片组成药物如红参、半枝莲、黄芪、薏苡仁等所含的有效化学组分可通过调节免疫、抗血管生成、等多途径、多靶点发挥抗肿瘤的功效。
如红参经由人参加工而来,与人参相比,增加了次生皂苷(ginsenoside-Rh2,由某些二醇组皂苷受热降解后生成)等特有成分,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作用明显提高[10];半枝莲的抗肿瘤作用,也是通过主要成分黄酮类化合物、二萜类化合物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肿瘤血管生成并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来体现[11];黄芪抗肿瘤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直接抑瘤作用、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抗肿瘤血管生成、影响机体的氨基酸代谢等,该药所含有的多糖类成分是发挥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12];薏苡仁味甘、淡、性凉,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通过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 的表达来抗肿瘤血管生成从而达到抑制肿瘤功效[13]。因而,直接细胞毒作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途径的综合效应很可能是抗癌防移片抑制肿瘤生长与转移的机制所在, 而该复方制剂的综合效应是否是各组分作用的简单相加,其中哪些作用机制占主导地位,仍有待后续实验研究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蒋国梁,叶定伟,李进,等.常见恶性肿瘤的多学科综合诊断和治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10-111,122-125.
[2] 周斌,曾柏荣,刘华.抗癌防移片对Ⅲ期乳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影响的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1,17(11):11-15.
[3] Polyzos A, Zhang R D, et al. Tumorigenicity and metastasisof human breast carcinoma cell lines in nude mice [J]. CancerRes,1990,50(3):717-721.
[4] 贺石林,王键,王净净,等.中医科研设计与统计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9.
[5] 周际昌.临床用药丛书·抗癌药物的临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343.
[6] 王铁军,耿慧,祝永刚,等.乳腺癌化疗现状及相关研究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2):4 398-4 400.
[7] 石晶,腾月娥,赵明芳,等.乳腺癌耐药相关蛋白与多药耐药关系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1):88-91.
[8] 罗兰T.斯基尔.癌症化疗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82-394.
[9] 李焕荣,李秀荣.中医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转移的可行性探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4):378-381.
[10] 张翔,叶宝东,陈丹,等.人参皂苷Rg3 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2):328-330.
[11] 兰波,杨雪,胡荣,等.半枝莲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J].重庆中草药研究,2011,64(2):49-52.
[12] 丁繁, 王小虎. 中药黄芪抗肿瘤研究进展[J]. 肿瘤学杂志,2013,19(1):64-68.
[13] 杜萌,丁安伟,陈彦.薏苡仁化学成分及其防治肿瘤作用机制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2,32(2):195-198,201.